养生是比医生更好的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帝内经》四季养神法

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的各种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这当然也包括自然变化与“养神”之间的联系。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对于养生的具体描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根据上面这段话,我们能够大概了解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神要点是不一样的,春天是养“生”之道,夏天是养“长”之道,秋天是养“收”之道,冬天是养“藏”之道。具体来说,一年四季应该如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呢?

春季发陈

关于春季养生,也就是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的养生。“发陈”的意思是冬天积累、收藏的东西,此时要生发出来。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冬对应着肾,元气就是从肾里面生发出来的,是由肾精转化的。肾精属于阴,气化出的元气属于阳,所以发陈其实就是让体内的阳气升发起来。事实上,这与大自然是相对应的。春季天气转暖,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因此,春天养生应注意保护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黄帝内经》举了三个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不睡懒觉。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要适当地少睡点。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在庭院里面大踏步地活动,洒脱一些来适应促成生发。“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这里表示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生发得没有约束与规范。第三就是“被发缓形”。“被发”意味着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事实上,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肾所藏的神,要让肾所藏的神表达出去,憋住了就没有生机了。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志向变得高远,志向高远了就能干成大事。经文后面还提到了夏天要“使志无怒”、秋天要“使志安宁”、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强调“志”,根本在于肾精。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生而勿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春天万物都在生发,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在生发,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动任何杀念。比如,春天的花开了,不要去折它,否则到了秋天就会少结一颗果实。另外,“予而勿夺”,就是只有给予,绝不去剥夺。比如要让种子长得好,就要给它经常浇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长。赏而勿罚也是同样的意思,感觉上都是刚从冬天苏醒过来,如果“杀了”“夺了”“罚了”的话就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绝症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反倒身心宁静了,什么负担都不往心里存,去游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过原来那样的生活了。很长时间过去之后,居然发现癌瘤没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治疗癌症时,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只当明天就死,只有这样才有救。

除了上面所说精神上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淡的好心态之外,在饮食上,最好多吃些扶助阳气的食物,比如面粉、红枣、花生等辛温类食物;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可以补充维生素;酸性食物要少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最好不吃。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的食品,所以,虽然羊肉可以补阳气,但是容易过敏的人还是要少吃为妙。

夏天蕃秀

夏季是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金色的太阳当空而照,向大地洒下了温暖的阳光。这时,气温逐渐升高,并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而且夏季雨量丰沛,大多数植物都在此季“疯狂生长”,人体的阳气在这个时候也较为旺盛,因此夏季养神要注意顺应阳气的生长。

这时的调神同春季一样,需要晚睡早起,略微比春天更晚一点儿睡,更早一点儿起。这样白天活动的时间更长一些,晚上休息的时间更短一些,完全跟季节相呼应。

夏季调养要注意“无厌于日”,什么意思呢?厌字在古代是满足之意。也就是说到夏天的时候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因为夏天就应该外散,就应该充分地接受阳气。此外,从中医的角度看,夏季属火,阴虚阳亢,阳亢火气就大,表示内里(躯壳里)热量高,当阴阳不平衡,身体和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我们一般夏季养生时,只注意生理方面的调养,“神”的养生经常被忽略。事实上,如何养神,降心火了,对阳气保养格外重要。

夏季养神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如秋天生疟疾即由此而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因此心理养生不可忽视,保持平和心态和愉悦心情,有利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感。郁闷烦躁时,不妨听听舒缓音乐、看看优美画册,室内的窗帘和装饰也宜采用冷色系,以更好地保持心情愉悦。

秋天容平

秋三月,指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属于万物收获的季节。这个秋三月是,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

人在秋季也要由夏季的散发状态转入收敛,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气的肃杀。晚上10点就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肝胆是养不起来的,尤其是嗜酒的男人一般肝胆都不好,再加上晚上睡觉晚,容易导致肝病惹上身。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专家说,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在秋季的时候人们的性生活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是尽享天年的。而现在的人又怎么样呢?从来不遵守自然之法则而行事,所以耗损了身体的精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另外,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开始凋谢,特别是霜降之后。“无边落木萧萧下”,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黄帝内经》认为,“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肺在志为忧,忧的情绪很容易伤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经常咳嗽,还患有肺病,这与她的忧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因此秋季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可以参加一些登山赏红叶等有意义的活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可使一切忧郁、惆怅顿然消失,又调剂生活,实为人间乐事。

这是秋季养神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

冬天闭藏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蛰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因此,人也应该遵循“闭藏”的养生法则,多保存体内的阳气,收敛充实阴气,这样才能保持来年蓬勃的生命力。所谓“闭藏”,一方面是指调节饮食,适度进补;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要“神藏于内”,即保持精神上的平静。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冬季的养生保健,为生命银行增加足够的储备。

具体来说,在冬三月里做好“养藏”工作,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同时,由于寒冷,冬季最好在家里待着,尽量少出门;保证足够睡眠。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有些人一到冬天就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主要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与自然界之间相对有一个平衡,人体内随之也会出现阳气不足。阳气不足人就会感到没有精神,成人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青少年不少于10小时。不要熬夜,同样是睡8小时,但晚上11点前入睡和夜里3点入睡效果肯定不同,后者易感到疲劳。

日常生活中还要尽量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让皮肤祼露于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特别是脚和腿,更不要为了贪恋苗条身材而“耍单儿”。

假如冬季违背了养藏之道,因为冬天主肾,就会伤害到肾,肾五行属水,所以第二年春天的时候,人就会因为肾脏的问题而变得虚弱,更容易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