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语言政策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主体语言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为了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笔者访问了国家语委工作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一些亲历者,并通过查阅史料补充了相关背景知识。结果发现,导致我国核心语言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语委工作范围的扩大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实际变化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章太(2015)、李宇明(2015)等都提到,由于国家的对外开放、信息化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群的迁徙、互联网影响力提升等原因,语言生活的形态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需要语言文字管理者回答和解决的新问题,“人大、政协和行业部门都会向我们反映语言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媒体、网络、学者和各级语委机构也会提出有关语言的现实问题”。(李宇明,2015;魏丹,2015)这是促使语言政策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

第二,语言文字工作需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大战略。魏丹(2015)在回顾国家语委工作规划的制定过程时提到,每一次规划的写作班子都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务求使语言文字工作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配合重大战略的施行。我们在历次规划的文本中都能发现一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表述,例如:《九五规划》中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2《十五规划》中提到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13《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和谐语言生活”,14《中长期规划》中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是对当时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的呼应和对接。姚喜双(2015)特别提到,《中长期规划》中要求的“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其直接依据就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其中提出的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被直接写进了第二年颁布的语委工作规划中。

第三,来自学术科研的影响。陈章太(2015)、李宇明(2015)和魏丹(2015)都提到,与其他领域的工作相比,国家语委的工作始终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色彩浓厚。一方面,国家语委的前身是由语言文字专家组成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很强的学术传统,先后担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的许嘉璐、陈章太、傅永和、李宇明、姚喜双等本身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们即使卸任,也会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国家语委特有的‘旋转门’制度”(魏丹,2015)。另一方面,国家语委有由语言文字专家组成的“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和联系密切的专业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近年来与高等院校、专业工作机构合作建立了17个研究中心),也保证了语言决策者与学术界的联系。“学术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被国家语委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能得到及时的关注。”(李宇明,2015)语言文字各类规范标准的研制和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通过国家语委的各类项目平台组织专家参与。因此,学术界的研究也会对语言文字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此可见,语言生活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与新动向都对国家语言政策产生了影响。来自中央层面的大政方针,和来自基层的现实需求与学术思潮,在国家语委的平台上相遇,共同促成了国家官方语言政策的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