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在培训中修炼成长
2014年7月,经过前期的评审考核,我成为北京市首期名校长工程中的一员,有幸得到季苹教授、李烈校长及胡荣堃博士的指导。从此,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虽然辛苦,但不“心”苦,精神上是兴奋的、愉悦的、充实的。曾跟李校长开玩笑,“每次小组活动都好似一次炼狱,从早到晚,不眠不休。”
9月18日是我们第一次集中培训——卡内基培训,主题是“沟通以理解为主”,令人受益匪浅。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沟通能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在我的学校,大体可以划分为这三类人:一类人工作是为了生计,上班来下班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复以前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第二类人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墨守成规,只顾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第三类人是智慧型,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追求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其中多数为第二类人,他们习惯于站在自己所处的“点”上埋头苦干,而不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在流程中的价值,更不知道自己在组织内的作用,这显然是沟通出了问题。作为管理者,应明确说明对工作的整体思路和要求,让老师们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地去执行,打造高效的执行力。管理学家白勇曾经说过:“执行力的角色存在三个层次,不管是最高领导者,中层管理者,还是一线执行人员,都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有效的沟通,每个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从上而下达成一致,才能共同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
反思自己,在日常管理中,我的脾气有时急躁,在突发状态下有时忽略了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此次培训使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组织全体中层以上领导一起学习《沟通零误解》一书,将培训的精华,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作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的一所分校,平时与李校长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但是随影式学习却从未有过。李校长已经60多岁,依然精力充沛,从早忙到晚,实验二小教育集团如此庞大,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从未在她身上看到一丝倦容。她的博学、睿智、执着、精细,对每一位师生来说是引领、是鼓舞,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吕型伟说:“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校长们成长的最好环境,真正的教育家都是诞生于教育实践中,而不是出现在书斋里”。在实验二小这个实践舞台上,我看到了老师和管理者们的精彩。
印象最深的是参加总校行政会,年级主任是主角,以抢麦的形式将日常工作的收获、反思、困惑与大家分享,往往一个问题会讨论两三个小时,大家争先恐后,献言献策,气氛之热烈令人感动。我突然感悟到原来行政会也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回校后,我组织领导干部和年级组长通过网络云平台两次观摩总校行政会,一同感受管理的精髓。同时,改变我校行政会固有模式,深化扁平式管理,让年级组长参与每次行政会。年级组长是最接地气的,她们所反映的情况代表大多数老师的意见,也最能反映出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只有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发展的根基才更牢固。
2014年9月29日,李烈校长、季苹教授、胡荣堃博士和组内两位校长一同走进我们学校,这样具有针对性的下校指导机会实在难得。为了使专家了解学校重点和亮点工作,解决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我安排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走进刚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学校的课堂文化和课改成果;另一项是听取我的“学校文化建设”汇报,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魂,学校文化建设尚在初期,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活动结束后,两位导师不约而同地提出管理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人的发展。一席话使我犹如醍醐灌顶。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导师一针见血的点评使我意识到学校七大文化中,更多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相信自我,悦纳自我,欣赏自我,才能引领教师追求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成为最好的我。学校七大文化尚处形成初期,七大文化之间还缺乏内在联系,这些都是需要下一步继续探索和研讨的。
一系列的培训与实践,为我今后的学校管理开阔了思路,思想更加走向理性自觉,就像蒙田所说,“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人生即修炼,教育即生长,我也会不断地在学习中完善自己。一个有生命自觉意识的校长必将收获生命成长的喜悦,获得生命成长的满足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