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改革发展简史(1989~2015)(全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编结束语

1999年6月8日和10日,《人民日报》先后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该报记者彭俊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创立10周年之际撰写的表现中国扶贫基金会十年奋斗历程的长篇通讯:《默默十年奉献歌》《开拓民间扶贫之路》。文章热情讴歌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两代领导人带领全基金会上下,在开拓民间扶贫道路上的艰苦探索、默默奉献以及做出的成绩。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走过的道路难免曲折,但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以及社会的认可。特别是经过1996年以后机构的三年调整,解决了机构生存与发展中的隐患和方向性问题,终于可以扔掉包袱,目标坚定地向前迈进了。

到了1999年下半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认真回顾和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也检讨了自己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与国内其他一些公益机构相比存在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有六个方面。

(1)筹集资金方向不明能力不足。缺乏涵养客户、开发客户的观念,以致在筹资方面,目标不明确,管理不系统,没有明确的筹资方向、筹资目标客户和实施步骤,抓着什么机会就干什么,远未解决稳定的资金来源。

(2)项目小而多且杂,缺乏品牌,形不成规模。虽然初步有了项目的概念,特别是贫困农户自立工程三个子项目的实施,一个村一个乡相对集中实施,施工都有图纸,受益农户有名有姓,有记录,工程竣工有验收,对捐赠人有反馈,在项目区还立了纪念碑。但是,也存在大项目管理不到位、小项目既多又杂的问题。

(3)项目管理粗放。对于项目的管理缺乏系统化的要求;项目实施缺少统一规范,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对于项目的进展情况的掌握处在电话了解和等下面报告的水平上。由此造成人力不足,疲于应付,被项目牵着鼻子走,难以聚焦,工作忙乱。

(4)策划与监测研究跟不上。项目的设立缺乏周密的策划设计,项目立项缺乏一定的程序认证;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缺乏监测和控制;对项目目标受益人的界定和扶贫效益的控制也处在比较粗浅的水平上。

(5)内部管理能力滞后。队伍素质达不到同类社团中的高水平要求。责权不清,分工不明,无法形成专业化团队作业,影响机构运行效率,难以适应并参与同行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6)制度不系统,不周延。

在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之后,此时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了使自身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冷静分析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跨向了新一个十年。

附录: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期间项目统计

中国扶贫基金会三届理事会期间( 1996~2000年)项目统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贫困农户自立工程西北饮水和凉山住房改造项目分别实施到2001年和2002年,考虑到项目信息的完整性,均统计到项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