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0 反式偶氮苯的光异构化及薄层色谱分离
【实验目的】
1.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实验原理】
见2.2.9节薄层色谱。
【实验装置】
薄层层析装置(见2.2.9节)。
【实验用品】
仪器:玻璃片,毛细管,展开槽(可用带塞的锥形瓶)。
试剂:A. 1%偶氮苯的四氯化碳溶液,B. 0.01%对二甲基偶氮苯的四氯化碳溶液,C. A与B的混合液,四氯化碳,氯仿,硅胶等。
【操作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薄层应尽可能牢固、均匀,厚度以0.25~1mm为宜。
铺层方法有平铺法和倾注法。本实验采用倾注法:称取一定量的硅胶G于50mL小烧杯中,加入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清液(一般每克硅胶G需要加入3~4mL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清液;每克氧化铝G需要加入2mL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清液),用玻璃棒轻轻搅匀(注意不要剧烈搅拌,以防将气泡带入匀浆,影响薄层质量)。然后迅速将匀浆倾注在两块洗净、晾干的载玻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拿住玻璃片两端,前后左右轻轻摇晃,使流动的匀浆均匀地铺在玻璃片上,且表面光洁平整。然后放在已校正平面的平板上阴干,干后放入烘箱加热活化,调节烘箱缓缓升温至110℃恒温30min,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2.点样
在离薄层板底端1~2cm处,用铅笔轻轻画出一条基线,在一块板上点A和C,另一块板上点B和C。点样时应选择管口平齐的玻璃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液体,轻轻接触薄层板。如果一次点样不够,可等溶剂挥发后再点数次,但控制样品点的扩散直径不超过2mm,不同样品点间距大于1.5cm,样品点与玻板边缘距离大于5mm。
3.展开
以3∶2的四氯化碳、氯仿混合液为展开剂,倒入展开槽内(液层厚度0.5mm),饱和5~10min。将点好样品的两块薄层板放入缸内,点样一端在下(注意样品点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盖好缸盖,此时展开剂沿着薄层板上升,当展开剂前沿上升到距顶端1cm左右时取出薄层板。尽快用铅笔标出前沿位置,晾干。
本实验所用样品本身有颜色,故无需显色。
4. Rf值的计算
量出从原点到展开剂前沿以及到各色斑中心的距离。计算Rf值,并鉴别各色斑属于何种物质。
【注意事项】
1.要得到黏结较牢的薄层板,玻璃片一定要洗干净,一般先用肥皂洗净,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必要时用酒精擦洗,洗净后只拿切面。
2.薄层吸附色谱用的吸附剂和柱色谱用的一样,有氧化铝和硅胶等。硅胶G是由硅胶和作为黏合剂的煅石膏组成,使用时直接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清液调成匀浆。
3.薄层色谱展开剂和柱色谱相同,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活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溶剂的极性越大,则对化合物的洗脱力越大,即Rf值越大。如果发现样品的Rf值较大,可以考虑换极性小的溶剂,或在原来展开剂中加入适量极性较小的溶剂去展开。
【思考题】
1.样品斑点过大有何坏处?若将样品点浸入展开剂液面下面会有何结果?
2.在分离偶氮苯和对二甲基偶氮苯时,若增加展开剂中氯仿的比例,二者的Rf值有何变化?
2.2.10 柱色谱
柱色谱常用的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前者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为吸附剂;后者以硅胶、硅藻土和纤维素为支持剂,以吸收较大量的液体作为固定相。下面主要介绍柱上吸附色谱的分离方法。
图2-38为一般柱色谱装置,其内装有氧化铝或硅胶等吸附剂。液体样品从柱顶加入,流经吸附柱时,即被吸附在柱的上端。当加入的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因而以不同的速度沿柱向下移动,形成若干色带。继续洗脱时,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随溶剂首先流出。这样在连续洗脱过程中,不同组分即不同色带就能分别收集到,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若是无色物质,可用紫外线照射后所呈现的荧光来检查,或用溶剂洗脱时,分段收集,逐个加以鉴定(点板,Rf值相同的为同一组分),合并相同组分的洗脱液,脱洗得单一组分。
图2-38 柱色谱装置
1.吸附剂
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活性炭或纤维素粉等。选择吸附剂的首要条件是不能与被分离物或展开剂起化学反应。吸附能力与其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就强,但若太小则流速慢。色谱用的氧化铝可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悬浮液pH值为4~4.5,用于分离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pH值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应用最广;碱性氧化铝pH值为9~10,用于分离生物碱、碳氢化合物等。吸附剂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高。表2-9列出了氧化铝和硅胶的活性等级和含水量的关系。
表2-9 吸附剂的活性和含水量的关系
吸附剂的用量一般为被分离物质量的20~50倍,有时甚至高达100倍以上。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
2.溶剂
溶剂的选择是重要的一环,通常根据被分离物中各组分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活性等来考虑。先将待分离的样品溶于尽量少的非极性溶剂中,从柱顶流入柱中,然后依次增大溶剂的极性,将不同极性的化合物依次洗脱,分别收集,为了提高溶剂的洗脱能力,亦可用混合溶剂洗脱。常用洗脱剂的极性按下列次序递增: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甲苯、苯、 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乙酸等。
3.操作
根据被分离样品的量选择大小合适的色谱柱,柱高和直径之比一般为7.5∶1。先将色谱柱洗净,干燥后备用。装柱时先在柱底铺一层玻璃棉或脱脂棉,再铺一层约5mm厚的石英砂,然后将氧化铝(或硅胶粉)装入柱内,必须装填均匀,严格排除空气,吸附剂不能有裂缝。装填的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是先将溶剂装入柱内,再将氧化铝用极性小的溶剂调成糊状,慢慢倒入柱中,打开柱子下端活塞,让溶剂流出,使吸附剂渐渐下沉,必要时用木棒或试管夹轻轻敲击柱身,使装填紧密;干法是在柱上端放一漏斗,先将氧化铝均匀装入柱中,然后才加入极性小的溶剂至氧化铝全部润湿,或先将溶剂加入柱内约3/4处,随后在不断敲击下将氧化铝慢慢倒入柱中,使装填均匀(此时同样要打开柱子下端二通活塞)。装填完毕,在氧化铝顶部加一层约5mm厚的石英砂或一直径比柱内径略小的小圆滤纸,待溶剂流至砂面或滤纸表面时,加入要分离的物质溶液,等此溶液流至砂面或滤纸表面时,才能加入洗脱剂进行洗脱,整个洗脱过程都应用溶剂覆盖吸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