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情绪、心态和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你给自己背上不必要的包袱了吗?

“不想来你就别来呀!那么多废话干什么?”那天,在公司里,同事当着全部门人的面,所说的那句刻薄的话你一直记着。

“那你向店家预定了没有?”你已经生病十几天了,可是她却只在乎你要帮她买的那个限量包包。你握着手机想,是不是这段感情应该画上休止符了?

“哦,知道了。”在你一连串地掏心掏肺后,你的姐姐只回复了几个字。你问自己,她是不是还因为上次你跟她的意中人出去给她买礼物而吃醋?还是因为爸爸之前给你买了一辆新车却没给她买而生气。


在乎的人信息已读不回、该出现的人没有在固定的时间现身、不友好的同事说的一句话……你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上演好多剧本,想东想西。你以为自己想多了就会想通、想清楚,却发现,自己总是越想越乱、越想越烦。但是,每一次只要一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或是一些威胁到自己的线索,你脑海中的小剧场就会自动上演剧目,开始“自动化演出”。

周遭的朋友、家人总是让你“不要想太多”,但是,你也会这样反击:“如果我有办法不想太多,自然不会深陷其中了!”对于这种给自己背上不必要包袱的行为,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心理聚焦引发的反复思索”:你由于在意某个人、某件事,而反复地思考与之相关的事情,并启用发散思维,展开了太多不必要的联想。

每一次多想时,你都以为“多想一些,就会对人生、生命拥有更多洞见”,殊不知,每一次辗转反侧、反复思索之后,获得的只是更多悲观与负面的想法。而且,越是想,问题越得不到解决,你越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在那些真正该做的事情上。

想太多,以至于给自己背上了不必要的包袱——这不是积极,而是愚蠢。真正积极乐观的人懂得,如何在自己不快乐的时候,分散自我注意力。他们在意的不是谁又说了什么话、比他们瘦了几公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而是“自己眼下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是“想太多”症候群中的一员,是否有什么办法让自己“想少一些”呢?


立即停止,晚一点再想!

当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想太多”的境地中时,不如立即提醒自己:“到此为止!”

这听起来很像是废话,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你可以透过一些心像(比如,在脑海中先想一个红色的叉叉),或是“仪式”化的行为(如,用力地摇摇头,或是双手紧紧地相握几下)。

如果这些办法还是没有让你停止多想的话,你可以告诉自己一句“咒语”:“现在先做正事吧!‘思索时间’到来的时候再去想它!”

如果事情真的有必要去深入思考的话,你可以在晚上看电视时给自己十分钟,或是搭车时给自己5个站的时间,好好地想一下它。因为这一办法并非直接禁止,所以它会容易很多,你会想着“反正晚一些就可以好好地想了”,心情也会轻松起来。而且,真正到了“思索时间”时,很多当时的纠结,反而会因为时间过去、情境转换而变得无所谓起来了。


写下来,让自己心安

书写是很多心理治疗都会采用的方式,借由书写,很多心里未完成与不完整的都会逐渐地明朗起来。你可以按着以下提示来描述这件事情:

❖它为什么让你这么担心?

❖你希望的结果是什么?

❖它有可能的、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哪一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更高?

将你平日里会乱想、多虑的都“写在纸上”,你会发现,那些脑子中的“想太多”,写下来以后其实会变“少”,因为在想的时候,大脑往往会无意识地一直重复相同的内容,但是,你不太可能重复写同样的句子。心理学家们的调查认为,写下来以后,大概你的乱想会减少六成甚至更多。而写下来所产生的另一个效果是,你会更加心安,你的心理完成感也会很强——这会帮助你更快走出当下的乱想。


退一步,转换一下时空

当你手头没有笔,或是无法让自己等一下再想时,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在意的这件事情,在十年以后它还会很重要吗?我真的还会在意吗?事实上,不管是朋友的欺骗,还是家人的忽视,只要过了当下那个时刻,往往都不会再揪心到难以理解的地步。

不过,如果有一件事情,你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以后,还是认为没有帮助,依然认为它非常重要,那么,或许你需要的不是重复地去想,而是找个人说一说,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或是找个人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状况更加复杂的时候(或是你的朋友已经快被你逼疯的时候),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协助也是一种宣泄与疏通的管道。

记住:别自己与多虑作战,只要你愿意伸出手来,你就会发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实在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