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9-25 15:40:01
封面
版权信息
活在当下(自序)
第一编 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
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1]
一、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
二、举证责任改革与公开审判的意义
三、举证责任与程序结构中调解和判决的位置问题
四、“判决型”审判模式和“调解型”审判模式的比较
五、社会条件的变化和模式转换的必要性
六、改革的基本思路——调解与判决过程的适度分离和重新结合
民事诉讼中的依法审判原则和程序保障[1]
一、诉讼与“依法审判”原则之关系的一般理论
二、实体法的程序基础与法官作用的问题
三、司法在法治秩序中的功能
四、程序保障与“法的空间”之形成
五、程序结构的内在矛盾及对我国的启示
民事诉讼与发现真实 ——基于一种法社会学视角的分析[1]
一、民事诉讼“发现真实”的含义及其中外差异
二、影响民事诉讼“绝对客观真实”命题的因素
三、我国民事诉讼原有结构中“客观真实”的地位与作用
四、有关“真实发现”的模式转换
民事诉讼法二十年[1]
一、立法、实务与法学研究之间的互动
二、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近年来的动向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与日常的程序运作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与司法实务结合之路[1]
第二编 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与组织”
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1]
一、研究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的意义
二、国外民事诉讼中的准备程序
三、国外准备程序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我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的重构
结语
程序·制度·组织 ——基层法院的日常程序运作与治理结构转型[1]
一、绪言
二、几个关键概念的梳理
三、基层法院不同组织背景下的程序运作
四、讨论
中国民事诉讼的“案件管理”[1] ——审判流程中的法官/法院与当事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制度背景
二、一个真实案例的程序流程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语
第三编 民事执行程序的相关问题
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辨析[1]
一、什么是“说服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二、在两种参照系之间的定位
三、审执分立与说服教育
四、“执行难”与说服教育
五、结语
执行检察监督问题与执行救济制度构建[1]
一、相关观点的分歧对立
二、论点的整理
三、接近问题的另一思路
四、执行救济制度的现状
五、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执行救济
六、从执行救济的角度对检察监督的重新审视
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退出机制及相关争议的处理[1]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无财产可执行案件退出机制的探索
三、责任财产的界定
四、有关豁免财产的争议及处理程序
五、“他人持有责任财产权属争议”及“财产线索争议”的处理程序
第四编 诉讼费用视角下的司法成本及效率
围绕审判的资源获取与分配[1]
一、基层法院如何获取和分配资源:一个个案
二、围绕民事审判的资源获取与分配的“条块”关系
三、地方政府与本级法院的财政关系
四、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围绕资源获取的互动机制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须有公共财政支撑[1]
诉讼费用与司法改革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施行后的一个“中期”考察[1]
一、与诉讼收费《办法》相关的论点
二、《办法》实施后的影响
三、目前态势的类型化分析
四、诉讼收费《办法》与收案量的变化
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1] ——中国法院的财政保障与法官激励
“司法腐败”现象的一种解读[1] ——基于田野调查的若干理论思考
一、“司法腐败”的界定及图示
二、对“司法腐败”严重程度的估计
三、定义“司法腐败”的困难及有关的社会意识
四、围绕“司法腐败”这一象征性符号的博弈
第五编 民事诉讼内外的纠纷解决
纠纷·秩序·法治 ——探寻研究纠纷处理与规范形成的理论框架[1]
一、导言
二、国外学术界关于纠纷现象的研究
三、纠纷的过程、要素和处理的类型
四、研究我国社会中纠纷及纠纷处理的框架与课题
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与法律相关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1] ——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裁定的实证分析[1] ——以北京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对象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不予执行裁定的数量推移与事由分布
三、不予执行裁定内容的分析
第六编 判例研究与重要案例评析
判例研究中新的视角及方法之探求[1]
一、判例研究在我国的历程
二、判例研究的时代背景
三、判例研究的两种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