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4-01 17:08:15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英雄的信阳人民》:纪录片开山之作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第一”
五十年代农村的新气象和新面貌
记录对象:从“人民”到“百姓”
《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与艺术
时代记忆的特殊意义
雕塑艺术的影像展示
不同时代的内容和艺术的解读
《沙漠散记》:草原文化的最初影像记录
草原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草原审美意象的表现
特殊时代的精神激励
《丝绸之路》:电视纪录,在大漠古道上牵手
中日电视合作的肇始
历史的印痕
纪录片观念的更新
《雕塑家刘焕章》:“教化与指导”的代表作
具有拓荒意义的纪录片
优美的解说词写作
关于纪录片中的“善”、“美”与“真”
《话说长江》:为母亲河的第一次歌唱
“话说系列”的开启
开专题片互动先河
宣传的力量: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西藏的诱惑》:西藏的气息与虔诚的行走
为西藏气息记录
为虔诚行走记录
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
《流浪北京》:一种生活状态和心态的复述
盲流·最后的梦想者
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
创作主体的精神存在
《望长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民族象征的选题
生活化的艺术表现
在“随意”与艺术之间
《沙与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纪录片
小人物大历史
小细节大主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方荣翔》:时代人物的同期声
用“平凡”表现人物
用细节讲述故事
用艺术阐释人生
《最后的山神》:一个民族的心灵诠释
冲突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之间
意象符号对民族生活的呈现
从神灵走向心灵
《回到凤凰桥》:女性视角与女性关注
女性视角与共情
被关注的女性
凤凰桥·火车·北京
《回家》:从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园
“家”系列中的“男性关注”
与动物“零距离”接触
动物关注与人类情感
《半世纪的乡恋》:慰安妇,无处安放的心灵
“慰安妇”:从阿崎婆到李天英
思想:反战主题的世界意义
方式:挖掘内心世界
《远山》:底层人生 真实力量
镜头中的底层人生
黑与白的色彩意义
远山中的近距离
《远去的村庄》:小村庄里的二元对立
苦行与修行
爆发与平衡
目标与气场
《八廓南街16号》:藏地生活与藏地纪录
创作源于一种诱惑
政治生活的日常化表现
纪录风格的“怀斯曼”手法
《周恩来外交风云》:鸿篇细语 打造精品
心灵冲击:人所共知中有新鲜细节
魅力再现:大事件中的小情致
节奏控制:风云变幻中有闲庭信步
《三节草》:最后的土司夫人
人类学主题
双线结构
被艺术化的客观
《泰福祥日记》:中国经济改革日记的一页
精心把握国家细节
忠实记录生命状态
“女强人”视角的时代价值
《最后的马帮》:马帮的精神与见证
艰难的行走
神圣的使命
是精神,更是见证
《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感染艾滋病毒:生存,还是死亡
记录:再现命运
传播:改变命运
命运:十年光影流逝
《海选》:大官村里的正在进行时
选题的重大与前瞻
立意的精准把握
表达中的故事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