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中国近现代史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再出发、再深化。学者们曾采取不同的思路进行中国近代史研究,如蒋廷黻主张先编史料再写论著,李鼎声和陈恭禄也有著名的“话语”之争[2]。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中心论”“冲击—反应论”“传统近代论”等研究模式对近代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些只是历史研究可供选择的模式,而不能代替丰富的具体研究与其他研究路径,更不能以中国的史料给某些观点作注脚,而需要开辟其他的路径、史料与论题。而近现代时期,外资在华企业史研究就是实现这一深化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运营以及资本筹措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明显,加之近现代时期的特殊国情,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区域、具体的背景来进行具体研究。由于中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政治背景、地缘政治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所形成的企业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各具特色。无论把区域史研究看作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取向,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3],都要求我们在承认区域差异的前提下,借助区域社会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更好地研究中国近现代的企业史。
中国东北在20世纪前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东北曾沦为日俄战争的主战场。这场战争改变了列强在东北的势力格局,复杂化了地区形势;其次,东北是最早被日本侵略者全面占领的地区,并且成为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重要据点。东北与中国其他地区所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区别对待,尤其在近现代企业史的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因日本在中国各地的“存在”程度有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日“合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本筹措、利益分割以至在实际控制权等问题上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我们在认清这个历史阶段,重视东北地区具体状况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做好近代东北地区的企业史研究。本书所选取的此类企业,位于笔者的家乡本溪。
本溪不仅有长长的地下溶洞,火红的满山枫叶,蜿蜒的太子河,还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它是一个因盛产钢铁而闻名的山城,本溪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本钢”)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国有企业,城市里的人们好像多少都与这个企业存在联系。在这个仅有一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里,就有十多万人是本钢的职工,可以说,每个大家庭里至少有一名本钢职工,甚至很多人就生活在因矿而兴的乡镇里。但对于笔者来讲,它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本钢之前的煤铁生产笔者并不知晓。后来,笔者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在远离家乡的同时,却与它走得更近了——这就是,笔者在这里找到大量的有关本钢早期历史的原始档案,可以深化对家乡、企业史的研究。
本溪市档案馆所藏本钢的原始档案,仅1905—1948年就多达一千余卷,时间上跨越了日本大仓财阀建立的本溪湖煤矿阶段,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公司阶段,大仓财阀、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重”)和伪满洲国政府联办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管理时期;地域上包括牛心台煤矿、庙儿沟铁矿、宫原矿区等;内容涉及公司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工资明细、报告书、值班以及生活记录、买卖契约等,几乎无所不包。如此大量原始资料的发现,引起了笔者很大兴趣,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迄今为止该档案鲜被利用,具有系统利用的学术价值。
本书希冀以本溪湖煤铁公司(以下简称“煤铁公司”或“公司”)为例,着重探讨20世纪前期日资在华企业的演变缘由、过程、结果以及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纵向以大仓独占时期、中日“合办”时期、三方联办时期为时间轴,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公司在生产经营、人事安排、机构组织等方面的情况;横向上以公司扩张、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五年计划”)、劳工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公司的发展思路、战略构想和管理制度。并在充分认识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以及地域差异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深化企业史研究的视野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