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经济学:有趣又实用的80个经济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规模效应:一加一也能大于二

人们总觉得企业越大越好,那么企业家到底为什么总是希望把企业做得越大越好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3

2019年11月,美团公布三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44.1%,调整后净利润19亿元,较上一季度环比增长27.5%。

由于上季度美团财报首次扭亏为盈,外界对于其三季度是否可以延续盈利密切关注。二季度财报公布时,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解释公司盈利与季节因素有关(夏季为外卖旺季),但三季度财报喜人的数据打消了外界疑虑。

对此,王兴在财报电话会中指出,美团主要业务涉及外卖、到店、酒旅、出行等,当初亏损是因为外卖、出行上的亏损,而本季度两者运营效率都有所提高。

《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三季度,美团通过外卖、出行等高频次低毛利的服务,为到店、酒旅等低频次高毛利服务带来流量和用户。美团APP已经成为一个大平台,把持住中国年轻人吃饭需求的美团,出行业务也逐渐走向正规。美团连续两次盈利,背后是美团成为生活服务公司第一名,业务量扩大后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是高频业务带给低频业务流量,高毛利业务补贴低毛利业务的组合打法。

所以不难看出,企业为什么规模越大越好?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因为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实际经营中,企业随着经营管理与业务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各项生产要素的单位成本投入产出比也得以提升,达到了“1+1>2”的效果。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曾这样叙述他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规模效应:他参观一个针厂,第一个工人抽铁丝,第二个工人拉直,第三个工人截断,第四个工人削尖,第五个工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圆头,这种工序上的专业化使得这家针厂的工人们每天能够生产几千枚针。亚当·斯密得出结论:“如果工人选择独立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只要你细心观察,上面的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里普遍存在,比如一家企业会划分为研发部、销售部、客户部等部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执行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

那么,你可能会问,是不是企业规模越大,效益就一定越好?答案是否定的。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企业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如果想要获得利润,那么收入必须大于成本。当固定成本确定时,企业通过优化工序、改进设备等方式提升产能,即在固定成本的基础上,每额外投入一单位可变成本产出的产品变得更多,或者说产出一单位产品投入的可变成本变得更少,最后导致企业利润随着产能提升而增加,实现规模效益。但一旦每额外投入的一单位可变成本不能实现更多的产品产出,或是产出单位产品所投入的可变成本没有得以降低,那么规模效益就不能实现,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规模不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总资源愈发稀缺,企业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就成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1)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优势互补

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组织内部优势互补,加强集团内部紧密联系,通过相互参股和控股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随着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以母公司为核心的集团可以从项目建设到技术开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流程把控业务各个环节,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与业务成本的节约。

(2)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设备的性能,优化流水线的制作工序,在有限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资源基础上,实现生产效率最优化,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使得企业能够给予消费者更优惠的定价,最终提升企业在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才资源储备,实现企业经营效率提升

企业往往关注实物资源,而忽视了人力资源。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焦点。优秀的技术人才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端技术创新,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优秀的销售人才能够改善企业存货周转率。总而言之,企业应该持续实行人才强企战略,才能为自身规模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