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激励:人的行为都会受激励的影响
假设做一件事情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就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利益增加了,我们就会更愿意去做。对于那些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要素,经济学家们都十分重视,并由此产生了著名的激励理论。
就像生物学中的应激性——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做或不做某个行为。例如,2011年3月,受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核电站严重损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此时,受谣言“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误导,我国多个地区都出现了碘盐抢购潮。这就是人们对外部因素“激励”的反应行为。一句谣言,既“激励”消费者对碘盐的需求量上升,又“激励”碘盐销售者抬高碘盐价格并囤积碘盐。在谣言的“激励”下,很多人施行了“服碘盐防辐射”这个行为,尽管这个“激励”是不正确的,但是这个现象确实能说明市场信息对消费者和销售者行为的巨大影响。
激励理论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在经济学中,激励被广义地定义为一切足以影响人们自觉行动的刺激因素,它与人们的利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既可以得到预期的良好表现,但也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因此,利用激励理论来促使人们做或不做某种行为时,可以采取“奖赏”或“惩罚”的方法。
案例4
商场里“打折”“返券”“赠送”等种种促销方法,就是商家为了刺激顾客购买欲的“奖赏性激励”方法。在这些方法面前,即使有人去逛商场之前已经列好购物清单、做好了预算,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因为便宜划算的促销,花钱超过预算。这就是我们对商家“奖赏性激励”做出的反应。至于“惩罚性激励”也很常见,上班迟到扣奖金、司机违章被罚款等,都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而实施的“激励”措施。
能够激励人们的因素有很多种,职位和薪水的提升、社会地位和名誉、家人的幸福等,都能够调动人们奋发拼搏的积极性。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激励现象存在于人们的任何决策和行为之中。在我们做决策时,就是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提高自己或别人的满意度。
一种制度把个人利益与组织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让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组织的整体利益,这样的制度就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地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商场和商户的关系。
案例5
有这样一位老板,他在开会时告诉下属:“下一家店要开在房租随营业额增减的地方。”下属们都糊涂了,如果按老板说的找店面地址,那么大家越努力提高店铺的业绩,房租越会提高,这岂不是相当于给房东打工了?面对员工的疑问,老板笑而不语,只是要求大家尽量去找。几经比较之后,终于找到一家老板满意的店面。开业一年后盘点时,大家发现新店的投入产出比居然好于以前那些固定租金的店面,于是公司里到处都是对老板的赞美。
这个老板到底是如何考虑的呢?
其实,“浮动租金”对商场和商户都是一种激励,商场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租金而努力宣传商场、提高客流量,而对于商户来说也会在商场客流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销售额。毕竟如果没有大量顾客光临购物中心的话,商户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营业额。而在固定租金的条件下,对于商场的管理者来说,无论有多少客流量,都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除非商户由于客流量小而搬走)。上面例子中的老板看重的正是“为了提高房租收入,房东一定会努力为我们招揽客人”这一点,才特意选择“房租随店铺营业额增减的地方”。这不仅不奇怪,而且还是一种十分合理的选择。
在我们的身边,激励无处不在,理解这点,我们就能更好地洞见社会中的种种信息和行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会在被激励的同时激励着别人,这种激励关系能成就精彩多样的良性互动。
辨明正负激励,使行动变得更加积极。
(1)正面激励的力量
激励他人是触动对方心灵并激发其行动的最有效措施,人们不停地用激励的方法影响他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公司中的领导管理下属、下属影响领导,家庭中的夫妻相处、孩子教育,谈判桌上的斗智斗勇……
艾森豪威尔说:激励是使别人积极主动地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的艺术。
(2)负面激励的正面效应
负面的激励并不意味着会得到“负面”的结果,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的销售员起码有一半是被负面因素激励成长起来的——要是他们没有完成计划会怎么样,而不是如果完成了计划他们会得到怎样的奖励。“负面”的激励并不全是负面的,实际上,有时它是积极的,它也能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