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与对口协作园区开发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第三次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核心、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政策成了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抓手。其中制造业无疑成了该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这也就促成了第三次产业转移,但由于中西部地区转移意愿不强、发展思路不同,以及人口、自然资源等要素限制,第三次产业转移规模并不及前两次国际产业转移。

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政策是中国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在中西部地区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此次转移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建设产业园区等。然而,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产业发展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技术水平等相对落后,转移难度较大。此外,部分地区发展思路存在差异,也限制了其产业转移的效果。

尽管第三次产业转移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在政策的推动下,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资、鼓励本土企业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此外,在政策的推动下,一些中西部地区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寻找发展新动能。

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规模不大。尽管产业梯度转移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企业、人才和资金等“东南飞”现象仍然很普遍。事实上,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省份、大部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尽管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已经或正在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但面料生产、印染等环节仍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这是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综合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在人才、技术和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拥有优势。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和外迁并没有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产业复杂程度对工人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集群发展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规避贸易壁垒和纺织品长距离运输成本较高等因素也使得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未大规模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东部地区不少地方纺织企业通过季节性地引入来自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工人来降低劳动成本,依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部分中西部地区倾向于通过跨越式布局新兴产业来实现经济发展。在东部地区,企业搬迁成本较高,转移需要有关企业或承接地承担硬性的沉没成本和软性的产业集聚效应损失。以化工产业为例,企业搬迁就意味着生产装置的基本报废,原工厂所在地不可能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因此,一些化工企业并不愿意搬迁到中西部地区。另外,新兴产业增速快、带动性强,成为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近年来,四川、重庆等地利用劳动力数量多、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直接承接笔记本电脑、手机装配等电子加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产业集群。安徽合肥、湖北武汉等地加大资源配套力度,吸引面板显示、集成电路等投资密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落地。此外,贵州大数据、宁夏煤化工等也是各地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这种跨越式发展方式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既可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