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奇迹之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流和非主流的凯恩斯主义

20世纪40—6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凯恩斯的思想有着不同方向的继承者,有些思想成为主流,有些则被淡化。

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包括了希克斯、汉森、莫迪利亚尼、克莱因、萨缪尔森等人做的工作。他们把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理论做出了更直观的模型化表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IS-LM模型。

主流的凯恩斯主义把凯恩斯思想的侧重点放在了价格黏性上,也就是价格不能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灵活调整。按照我个人未必正确的理解,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原因之一是逻辑上直观,可以更好地回应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强调灵活的价格调整可以让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如果价格保持黏性,不能对供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呢?那就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和充分就业了。有了价格黏性,一切都在逻辑上说得通了。

原因之二是便于模型化,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把价格黏性引入模型,把凯恩斯的其他重要思想放在正规模型里面很难。主流凯恩斯主义之所以成为主流,逻辑清晰和能够模型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有一些没有纳入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主流凯恩斯主义的做法避重就轻,没有抓住凯恩斯思想的精髓。琼·罗宾逊、沙克尔(Shackle)等人认为,主流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思想的解释是“私生子”,凯恩斯思想的真正精髓不是价格黏性,而是不确定预期条件下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才是需求不足的根源,是经济波动的根源。

帕廷金、克罗尔(和莱永胡武德)也不认同把重点都放在价格黏性上面。他们认为,当面临需求冲击的时候,比如突然的货币下降,消费者和企业都面临着不完全信息,并且缺乏协调,这样经济就不能顺利过渡到新的均衡点。凯恩斯的核心贡献恰恰在于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古典经济学只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特例。

如何看待这些主流和非主流的凯恩斯观点呢?我个人的理解,罗宾逊的解释强调需求不足的最初来源,比如投资者预期的突然恶化。而主流凯恩斯主义者和帕廷金等人的解释强调需求不足的内在机制,比如价格黏性或者信息不对称不能让供求恢复平衡。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打个比方,有个人得病了,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被病毒感染了,二是自身抵抗力有问题。

这两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道理。不着急,宏观经济学才刚刚起步,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会把病人得病的故事讲得更科学、更完整。

1.货币主义和新古典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凯恩斯主义开始遇到对手,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一直持续到9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直都是由事件驱动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的流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各国政府财政扩张力度很大,经济增长也不错。到了6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成为发达国家普遍的烦恼,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流行。

凯恩斯主义面临的第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是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凯恩斯之后,名气最大的宏观经济学家可能是弗里德曼,也可能是萨缪尔森。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向世人揭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神奇力量。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实证研究方面的高手。很多我们以为需要政府才能做的事情,通过弗里德曼抽丝剥茧的分析会让你看到,其实市场能做得更好。

货币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天生是稳定的,受到扰动会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之所以会出现大萧条或者类似的严重经济衰退,主要是因为货币增长出了问题,不稳定的货币增长带来了经济的不稳定。货币主义更多强调货币的作用,弗里德曼用实证研究发现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中并不成立,通过利率调整总能刺激需求的增加。

货币主义反对政府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他们认为政府把握不好政策的力度,也不能充分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因此最好的政策应该受到规则约束,比如货币按照既定的规则增长,而不应该由政府随意决定。货币主义还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总之货币主义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凯恩斯主义面临的第二个强有力的对手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是一个比货币主义更厉害也更持久的对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等。当时的主流凯恩斯主义模型都是基于一些事前的假定展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这样的做法太不科学了,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单个的代表性消费者和企业作为分析起点,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推演出代表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进而找到宏观问题上的解。这给宏观经济分析带来了微观基础。仅从这一点上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比当时的凯恩斯模型至少在形式上看起来更科学,更优美,也受到了新一代宏观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这为宏观经济的逆周期政策带来了新视角。卢卡斯批判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个人和企业预期到政府的政策,并为此采取了对冲措施,那么政策将起不到最初的效果。卢卡斯反对政策上的相机抉择,赞成规则,这一点和弗里德曼一样。他还认为,市场本身具有很强的自发恢复功能,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影响真实产出,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

走得更远的是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普洛瑟等人。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很有趣,他们超级有洞察力,也超级偏执。他们对经济波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来自诸如技术、偏好这样的真实冲击,而不是弗里德曼或者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强调的货币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坏事,技术进步的速度变化导致了相对价格波动,理性行为人也会因此改变劳动供给和消费,而产出和就业波动恰恰是帕累托最优的反应。那些减少经济不稳定的政策,恰恰使经济偏离了最优水平。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试图用他们的理论回答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做了很多研究,但不是很成功。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假定有一位叫克鲁索的人,他一个人住在荒岛上。克鲁索在天气好的时候多干活少休息,生产率高,天气不好的时候少干活多休息,生产率低。对克鲁索来说,产出和就业会因为天气自然波动,这些波动不是坏事,而恰恰是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阻碍这种波动的做法才不合理。

如何看待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我们的看法是这些批判里面有些并没有真正理解凯恩斯,批判不能成立。但是,无论是从认识经济波动的来源方面,还是从政策应对工具选择方面,当然还有如何让宏观经济模型在逻辑上更完整等方面,这些批判对宏观经济学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这些批判,宏观经济学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新凯恩斯主义再度一统江湖

凯恩斯主义毕竟是有底蕴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充分吸收各种批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很多,比如阿克洛夫、曼昆、耶伦、菲尔普斯、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伯南克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除了担任教授,很多还在政府担任高官,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大本营。因为吸取了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凯恩斯批判的有益成分,新凯恩斯主义博采众长,成为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有哪些主要观点呢?这里简单总结了几条供大家参考。

1.需求冲击,比如货币和信贷的突然下降;或者供给冲击,比如重大的技术变化,都可能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正如实际经济周期指出的,经济波动未必都是不好的,但是过多的失业和产出下降是资源配置损失,过高的通胀对资源配置也不利。

2.由于普遍存在的各种价格黏性和金融市场摩擦,市场受到冲击后未必能自发地恢复到合理就业水平,有些时候市场甚至会放大波动,经历持久的失业。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微观机制上证明了为什么会存在价格黏性,为凯恩斯经济学奠定了微观基础。他们还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可能会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

3.需要采取逆周期政策应对经济过热或者过冷。逆周期政策工具应该按照规则行事,应该尽可能地透明,做好与市场的沟通。在逆周期政策工具选择方面,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更看重财政政策,而新凯恩斯主义则把更多的研究放在了货币政策上。随着浮动汇率体制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影响力更大了,货币政策在逆周期政策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新凯恩斯主义一统江湖已有多年,然而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新凯恩斯主义一直在忙着回答新问题,并没有停滞不前。对债务和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研究、对零利率下限(Zero Low Bond)的货币政策研究、用异质性个体代替代表性个体的新一代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等都是新的进展。宏观经济学的内部革命并没有结束。

从凯恩斯1936年出版《通论》到现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到一百年。宏观经济学家看似吵得一塌糊涂,缺少共识,其实不然。有激烈的竞争才会有进步,宏观经济学正是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这恰恰是一个学科有生命力的表现。至少对处于相同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缺少共识。

回到凯恩斯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严重的失业和经济萧条,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手段而不是革命的方式解决严重的失业和经济萧条。在不断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宏观经济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能够从逻辑上更完整、更科学地回答凯恩斯的问题,而且提出了更符合当代经济环境、更合理的政策应对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