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高明的沟通方式是迂回》:说服他人靠的是脑袋而非口才
《孙子兵法》上说,“知迂直之计者”可以常胜。迂者,弯曲也;直者,近直也。两点之间直线为最短距离,比任何曲线都短。这是数学常识,人人都知道。但在人际沟通中,看似最直接、最便捷的线路未必是最‘短’、最有效的线路,有时可能恰恰相反。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指出他人的错误时,直达主题,语言过于直白,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顶撞,这时如果采取拐弯抹角的方法,既可以让他人明白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又能够使他欣然接受、乐于改正。
历史上,楚襄王整日不思进取,只求个人享乐,不理朝政,不断割地赔款,而且听信小人谗言,结果接连被秦国攻城掠地,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但软弱的襄王并没有奋起反抗,却一味地隐忍退让,期待秦人会良心发现,适可而止。他的这种做法,让很多关心国家安危的大臣们十分着急,大臣们纷纷进谏,但襄王一个也没有理会他们。很多人屡次进谏都未获得成功,反遭襄王的反感,说他们多言滋事,危言耸听。
当时,朝中有一名叫庄辛的大臣,很是足智多谋,他见国家日渐衰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见众人劝说无效,就亲自去找楚襄王。
襄王正在花园赏花,见庄辛来,知道又是来劝谏的。襄王打定主意,无论谁说什么,他都当做耳旁风。所以等庄辛来到他身旁时,他只瞄了庄辛一眼,也没吱声。
庄辛明白若是直接劝说,肯定会与群臣一样无功而返,襄王是听不进去的,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进谏成功。
这时,恰有一只蜻蜓飞来,庄辛的脑海里马上闪过一个念头,说:“大王,您看见那只蜻蜓了吗?”
襄王一听,觉得有趣,便说:“看见了,怎么了?”
庄辛继续说:“它活得多舒服呀!吃了蚊子,喝了露水,停在树枝上休闲,自以为与世无争,世人不会对它怎样。但它哪里知道,树下正有个小孩拿了黏竿在下边对着它呢!顷刻之间,它就将坠于地下,被蚂蚁所食。”
襄王听了,面露凄然之色。
庄辛又说:“您看到那只黄雀了吧?它跳跃在树枝上,吃野果,喝溪水,自以为与世无争,世人不会对它怎样。但它哪里知道,树下正有个童子,拿着弹弓对准了它。顷刻之间,它就将坠下树来,落在童子手中。”
襄王听了,开始面存惧色。
庄辛又说:“这些小东西咱不说,再说那鸿鹄吧!它展大翅,渡江海,过大沼,凌清风,追白云,自以为与世无争,世人不会对它怎样,但它哪里知道,下边正有个射手搭弓上箭,已瞄准了它,顷刻之间,就要坠下地来,成了人间美味呢!”
襄王听了,身上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庄辛又说:“禽鸟的事不足论,再说一下蔡灵侯吧。蔡灵侯左手抱姬,右手挽妾,南游高陂,北游巫山,自以为与世无争,别人不会对他怎么样,哪知子揽已奉了楚宣王的命令,前去征讨他而夺其地了。顷刻之间,蔡灵侯将死无葬身之地。”
襄王听了,吓得手脚抖动起来。
庄辛又说:“蔡灵侯的事远了,咱说眼前吧。大王您左有州候,右有夏候,群小包围,日夜游嬉于去梦之泽,以为与别人无争,会得到别人的容忍,哪知秦国的穰候已得了秦王之令,正率重兵向我国进发呢!”
听了庄辛的陈述,楚襄王的脸色一点点变白,浑身发抖,他决心痛改前非,重振国威。庄辛的进谏忠心可嘉,楚襄王为此奖赏了他,又因他劝君有方,被加封为阳陵君。自此,楚襄王励精图治,与秦人一争高下。
其实,庄辛要说的话,和其他臣子一样,都是要劝襄王要振作起来,但别人的话襄王听不进去,而庄辛的话却让襄王吓得全身发抖。
为什么呢?只因为庄辛在沟通中抓住了如下两个关键,一是把国家的生死和襄王的生死利害关系连在一起;二是用画面和实例来吓襄王,让襄王听了这些话就想到具体画面,引他想到其他人如蔡灵侯的真实下场,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下场。
说服他人靠的是脑袋而不是口才,所以在劝人时不可直来直去、正面交锋,直白的语言只会招人反感和讨厌,采取迂回的战术,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过错,才能出奇制胜,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