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走好第一步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习惯的重要性。
一家颇有名望的企业正在招聘,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毕业生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10分钟以后,总经理看着一位一直坐在沙发上等待的女孩说:“面试已经结束,你被录用了。”大家都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见面,总经理就说:“不好意思,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应聘者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总经理走了,除了那位女孩,其他人都趁着办公室没人,开始转悠,有的人甚至翻看总经理桌上的资料。
总经理对其他大学生说:“很遗憾,你们被淘汰了,因为我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他人东西的人。”
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有时会让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而一个好习惯则能成就自己。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指经长时间养成并不易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等,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学习习惯指的是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有关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他人的提醒和监督,也能主动坚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关键。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能让孩子自发学习,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要抓住小学阶段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第一位。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更能发挥出习惯的力量。
提前预习
预习得好,会极大提升听课的质量,尤其是对还没摸索到学习门道的孩子。以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语文为例,一年级应该如何预习语文?
一年级语文的预习步骤
1.读生字:指读生字条中的生字一遍,不会读的看拼音多读几遍,实在不会的,在生字条生字下方打上问号,提醒自己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读音。
2.注音:给生字注音,每个生字口头组词两个。
3.标段:标出课文自然段,诗歌、儿歌不用标。
4.朗读: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读不正确或不通顺的句子停下重复,读至通顺为止。注意朗读时平翘舌、前鼻音、后鼻音和边音鼻音的区分,发音准确到位。
5.思考: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字、词、句标记问号。还可将自己的问题写在书页空白处。
认真听讲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还在发展之中,上课容易开小差、说悄悄话,小动作比较多。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听课情况,并给孩子提要求: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讲课,争取当堂理解学习内容。
除了关注课堂,在家里也要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习惯:听别人说话时,放下手里的事情,专注地倾听;倾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表达自己的关注;倾听别人说话时,不随意打断对方等。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做好榜样,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只有家长先听孩子的话,孩子才会听家长的话。可以为孩子选择相关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培养习惯。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和做活动,如“请你跟我这样做”、听故事、接力传话等。
奇奇上一年级后,我跟很多老师进行了沟通,发现了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上课特别专注。他会在所有老师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哪怕是自己目前还没有那么喜欢的科目。班主任老师有一次问我,奇奇的专注力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回想起来,从奇奇小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比较注重对他倾听能力的培养:我会认真耐心地听他讲话,听的时候会目光注视,不打断他的话,等他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倾听的能力;在生活中需要他去完成的事情,我一般只会说一遍,告诉他“妈妈只说一遍,你要认真听哦”,他听到以后,我不会一再重复或者一直催促他。所以他在上学的课堂上,也遵循了这样的习惯——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话。
不懂就问
有些题目,孩子因为学识所限,容易出现读不懂的问题,家长要耐心地解释题目意思,鼓励孩子不懂就问。但是,最好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多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放弃独立思考的意识。
课后复习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组孩子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实验目标是要求三组孩子达到相同的熟记程度。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孩子平均需要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所需的次数越少。这个实验结论,形成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理论成果。复习贵在及时,家长引导孩子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之后再完成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还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在头脑里过一次“电影”,对于模糊不清或者根本回忆不起来的知识,第二天再进行复习,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效果很明显。
自我检查
要教会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包括是否漏题、是否看错题、答案是否写清楚等,培养孩子学会细心。具体的做法是,可以给孩子设计数学定时计算练习,提醒孩子先自己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再交给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细心的习惯,同时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应该为学习负责任,爸爸妈妈只是监督而已。
习惯养不成,学习等于零。好的学习习惯如此重要,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好习惯四步法”轻轻松松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
第一步:给孩子明确、具体的标准
《微习惯》一书提道:先给孩子设置一个小目标,降低心理压力,让孩子愿意去尝试并行动,体验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那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更加愿意去坚持这个习惯。微习惯可以帮助孩子跨越“从0到1”的鸿沟。
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给孩子提出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要求,让孩子明确知道该怎么做,如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中老师也会用一些口令来提醒孩子们,比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闭好;小耳朵、认真听……用口令提醒孩子“眼到、心到、手到”,即“眼睛要看着老师,不走神,用心理解老师的话,用手记录重要的知识”等。
第二步: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
孩子天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比如,爸爸妈妈经常在家里打游戏,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打游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始打游戏;父母很喜欢阅读,那孩子也会模仿父母拿起书本,慢慢喜欢上阅读。就像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二人都是喜爱读书之人,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读书,经常在家里各占一处静静阅读,互不干扰且怡然自得。其女儿钱瑗从小生活在如此独特的氛围中,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且是潜移默化的。
小杰的爸爸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为了能够更多地陪伴家人,不缺席孩子的成长,他坚持每天回家。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就会立刻起床,迅速洗漱,出门赶往上班的地方。小杰上小学以后,闹钟一响,就会立刻起床,哪怕是寒冷的冬天,也从不赖床。小小年纪如此自律,这都离不开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步:坚持不懈地训练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动作,而重复90天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因此,家长应督促孩子每天坚持练习好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慢慢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良好反应,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同时,家长也应坚持不懈训练自己欣赏的眼光,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闪光点,记录下来,并讲给孩子听,养成鼓励孩子的好习惯。
第四步:及时反馈和鼓励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反复和摇摆。尤其是前期,养成新习惯可能还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因此,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应该在孩子有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比如,想要孩子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可以在孩子复习效果好时,表扬孩子复习时的专注和认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鼓励时,尽量使用精神鼓励,少用物质奖励,不要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