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基本转向高位,盘活更加均衡、协调的体制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消除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历史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教育发展的均衡协调机制,教育活力不断激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教育发展总体布局有待优化,资源分配均衡度仍处在低水平,城乡教育一体化尚未形成,区域、学校教育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因此,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体制机制转换,从基本均衡、协调转向高位均衡、协调,在已形成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均衡、协调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的优化完善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更均衡的发展
教育均衡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这里的均衡不是基本意义上的均衡,而是超越其上的均衡,即高位均衡。从历史现实与词源学考察来看,教育均衡不仅与教育公平有着千丝万缕甚至有些暧昧不清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原因在于,如果教育公平更多地涉及关系正义,那么教育均衡则更多地指向分配正义。一种实质性的关系正义应该建立在卓有成效的分配正义基础之上,分配是手段,公平是目的,前者更多指向结果与事实,后者更多涉及立场与价值。那么显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更为均衡的发展。什么是指向更均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呢?更均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态可以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分配。如何实现这种高位均衡呢?我们认为,要立足我国教育布局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现实,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健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各地因地因时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教育格局。同时充分挖掘教育区域间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积极培育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教育迁移和延伸的能力,推动区域间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教育的协调链接,打造海陆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深化教育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矫正资源配置不当,提高区域资源协同利用率,增加有效教育供给。尤其要增加有效高质的中高端教育供给,增强教育供给侧结构对人民高质量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要大力破除阻碍受教育者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制度,刺激人力资本区域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在实践操作上,可以将均衡状态概括为全要素均衡、全过程均衡与全方位均衡。所谓“全要素”指教育要素的配置性均衡,公平与利益是核心价值,这是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均衡;“全过程”指教育发展过程的受益性均衡,均等与效率是关键指标,在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既要做到使教育者均衡受益,也要兼顾教育发展的效率效能,不能为追求均衡牺牲太多效率,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全方位”指教育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状态,主要包括均衡与效益等价值考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空间达到一种高效率全方位的均衡发展状态。三全均衡同时体现了教育均衡的三级水平:公平与正义是义务教育初始均衡水平的价值表征,质量与品质是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的发展旨归,个性与卓越是义务教育后均衡水平的核心诉求。教育高质量视域下的均衡显然追求个性与卓越。但是,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教育均衡作为一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调整过程,不是追求大一统、平均化甚至同质化,高质量的均衡发展是均衡与效益的和谐统一。
2.更协调的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指向教育内部各要素、系统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要素、系统间的科学合理、往返调试、互促互进的结构性动态关系。任何一种静态、僵化的教育公平与均衡都难以满足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均衡与公平是经由协调机制而不断走向更高质量的均衡与公平的。只有充分激活甚至是高位盘活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区域到学校的三级均衡,建立健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才能为高质量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推动教育不断增效提质。
如何达到更协调的发展呢?我们认为,可以有如下路径。教育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意味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宏观教育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确保形成顶层合力,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于教育实践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前导性功能。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深刻理解实现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义,从当前我国区域、城乡与学校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与时代价值出发,坚持总体布局与分领域相结合,集中力量突破教育“卡脖子”环节,不断攻坚克难,在关键领域、重难点问题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我设计和创新能力。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制度协调与政策配套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制度与政策的现实匹配性,破除部门壁垒,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能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在充分调研、摸清教育协调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充分继承教育发展规律与演化模式的匹配路径,协调教育系统内要素配置、运行机制以及反馈方式,提高教育内外联动能力,打造有机组合效果,进一步打破发展桎梏,最优化教育要素、机制利用率。一是坚决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互联互通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在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前景规划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网络,同时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特色优势,加强东西对话,强化南北合作,创新强弱组合、精准对接、对口拉动机制,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治理、交换与共享新局面。二是科学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如协同规划机制、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教育治理联动机制等,促进教育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乡镇教育协调发展格局,不断补齐区域教育发展短板,突破农村教育发展瓶颈,发挥农村教育在地化优势与特色。三是努力实现校际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强强组合、强弱帮扶的校际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强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师资、课程、管理等共建共享新机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动员各方力量协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协调既是理念也是机制,既是标准也是尺度,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是公平论与重点论、均衡与非均衡、补短板与出新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