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逆子,请永乐禅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谣言起于智者

建文元年七月。

在京的诸多官员,政治嗅觉敏锐的人,发现锦衣卫近期的活动猖獗了许多,尤其和地方藩王有过交集的大臣,锦衣卫的监控力度倍增。

连上茅厕次数,恐怕都被记录在册了。

虽然锦衣卫只监控而不动手,但谁都知道,锦衣卫一旦抽出绣春刀,必然是大事。

洪武时期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锦衣卫前前后后杀的人,六七万之数,哪怕已经过去六年,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依然忘不了被绣春刀飞鱼服支配的恐惧。

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京畿开始流传陛下要削藩的谣言。

说第一个削的就是北平的燕王,然后会是周、湘、齐、代几个和燕王关系亲近的藩王,随后就是大宁的宁王。

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比如徐辉祖出镇宣府,张昺出任北平布政司使,谢贵和张信分别出任北平都司的都指挥使和指挥佥事,都是针对燕王的军事调动,而燕世子滞留京畿,是被陛下当成了质子。

连宋忠外调凤阳中卫指挥使,都是建文帝陛下的削藩举措。

谣言越传越广,如洪流不可阻挡。

夏日炎炎,蝉鸣呱噪。

谣言的始作俑者朱高炽坐在书房里,喝着西瓜汁,笑眯眯的看着徐膺绪,道:“不知道陛下此刻是否很上火。”

张婵在门外守着,又关上了门窗,徐膺绪也不担心锦衣卫的眼线,点点头,“肯定上火。”

其实何止朱允炆,徐膺绪这几天也毛焦火辣。

心里有点慌。

当初朱高炽说在京畿搞这个谣言时,徐膺绪并不赞成。

风险太大。

万一被锦衣卫查出源头,朱高炽会被关起来,他也跑不掉,必然掉脑袋——只希望朱允炆才登基不久,不敢如太祖那般嗜杀。

否则动辄灭族,他徐膺绪有何面目去九泉之下见中山王。

如果锦衣卫如洪武年间那般大动诏狱,真能查出来。

所以徐膺绪这几天坐立难安。

朱高炽笑道:“舅父不用过于担心,如果锦衣卫指挥使还是宋忠,我大概率不会下这一步棋,但现在锦衣卫指挥使是赵曦。”

徐膺绪不解,“这和锦衣卫指挥使是谁,有什么牵连关系么?”

朱高炽点头,“宋忠是陛下绝对信任的心腹,他若还是锦衣卫指挥使,就算大兴诏狱,杀人盈万,陛下大概也会保宋忠一条性命。从这一次佥都御史刘观弹劾宋忠,宋忠只是调任凤阳中卫指挥使就可看出,陛下对宋忠极为倚重,宋忠有此凭靠,大可毫无顾忌的一查到底,咱们散布谣言的事情必然会查出来。赵曦不一样,赵曦读的书更多,而且赵曦是世袭的锦衣卫百户,累官到北镇抚司镇抚使,宋忠调任凤阳中卫,赵曦才补缺锦衣卫指挥使。”

徐膺绪还是有点不解。

朱高煦索性直说了,“赵曦足够聪慧,他心知肚明,他在陛下心中远没有宋忠那般的分量,属于一般臣子,有毛骧和蒋瓛的前车之鉴,舅父你猜赵曦会不会全力查案?”

毛骧、蒋瓛两人当年就是办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太祖卸磨杀驴,推出来砍了脑袋以平民心,赵曦肯定也要防着朱允炆这一手。

徐膺绪懂了,但更忐忑了,“殿下你是在豪赌啊。”

还把宝押在别人手中。

朱高炽摇头,“是人心算计,不是赌。”

徐膺绪腹诽,和姐夫一样,真就嘴犟。

道:“现在看,这个计划成功了?”

已经过去几天,谣言早已传遍全城,并以京畿为核心,向周边州府蔓延,锦衣卫现在就算想阻止,也有心无力。

朱高炽有点飘,得意笑道:“当然。”

能够成功,赵曦的明哲保身是一个原因,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朱允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对这个谣言的威力认知不够清晰。

没有一开始就建议朱允炆下旨针对。

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间已过去太久。

再想查源头已经不可能。

连堵也堵不住了。

现在谣言从京畿传到了地方去,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这个谣言当然不是谣言。

至少朝中重臣和地方封疆大吏、卫所的高级武将以及诸多有识之士,都隐约猜出了朱允炆削藩的意图,到时候朱允炆一旦削藩,更是坐实了谣言的真实性。

地方藩王一看,哟嚯,你朱允炆把太祖的教诲当耳边风了啊,越过以德服人那一步,也没有采取徙封的策略,直接挥屠刀嘎嘎乱杀。

然后燕王朱棣再靖难,地方藩王对勤王还会积极出兵么?

不会!

难道我帮朱允炆杀了燕王,然后让他掉过头又对老子嘎嘎乱杀?

藩王们也不蠢啊。

徐膺绪也是听朱高炽这么分析后才勉强同意此举,因为朱高炽在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下,所有具体操作,只能徐膺绪负责。

朱高炽笑道:“等齐泰、黄子澄等人想明白这点,告诉陛下后,只怕他会更上火。”

为何要弄这一出?

因为朱棣靖难成功,着实有太多偶然性,朱允炆的优势太大,现在又第一个削藩朱棣,飞龙骑脸之外,还多了一个绝技:大召唤术。

第一个削藩朱棣,其他藩王认为这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旧怨。

和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乐意出兵勤王。

现在这个谣言一出,相当于兑掉朱允炆召藩王勤王的优势。

至于飞龙骑脸的优势,只要朱棣和朱允炆两人的操作依然和历史上一样,大概率还是一样的逆风翻盘。

徐膺绪微微颔首,“齐泰和黄子澄应该转过弯来了。”

朱高炽哈哈一笑,“晚了!”

徐膺绪又道:“这个谋略虽然有奇效,但却是盘外招,不是长远之计,当下的根本,还是殿下离开应天回到北平,你们三人在应天,燕王殿下就被掣肘得难以动弹,不能尽力化解朱允炆的削藩之举。”

朱高炽无奈的叹气,“其实掣肘不到父王。”

成王败寇。

如果削藩开始自己还没逃回北平,朱高炽相信,朱棣一样会举起靖难的大旗,在江山面前,三个儿子算什么?

何况朱棣再有实力,也不敢自大到靖难就一定能成功。

所谓靖难,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

既然削藩后一家老小是个死,靖难输了一家也是个死,为何不靖难?

万一靖难成功,哪怕三个儿子死了,大不了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