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下的读书种子
思忖许久,朱高炽决定不用管。
虽然对郭英不熟悉,但靖难功臣名录里没有郭英的名字,永乐时期的朝堂上也没有郭英,可以推断出郭英的立场。
建文纯臣。
估计靖难之中死在了沙场,或是靖难之后,被朱棣罢官回家。
既然是建文纯臣,就不可能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去帮助朱高煦。
让左尚准备锻炼减肥事宜。
张婵一边用力搀扶朱高炽起身,一边笑道:“殿下,你近期的闲暇时间都用在锻炼减肥上面,读书的时间少了,你不是常说要学而时习之吗?”
朱高炽呵呵一乐,仁胖胖把该读的书都读过了。
再读书是开眼界拓宽思维。
自己不需要了。
笑道:“读不出什么来了,读书讲究天赋,我再怎么读,也到不了宋濂那个境界。”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读书人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有“神童”之誉,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张婵自小陪读,他深知朱高炽的才华,半是实情半是恭维的道:“殿下自幼读书,聪慧异于常人,有过目不忘之能,奴婢需要好几日才能背下来的文章,殿下只需要小半日即可,别的不说,以殿下当下胸中文墨,不说才高八斗,比一下宋濂的弟子方孝孺问题不大。”
很少有人能抵挡马屁的威力。
朱高炽也不例外。
闻言心情甚爽,暗道仁胖胖读的书,加上老子九年义务教育,毫不谦虚的说,比个明朝大儒应该绰绰有余,但还是自谦道:“我这点半灌水,哪敢和天下读书人种子方孝孺——”
倏然顿住。
卧槽!
方孝孺!
自己怎么把这个人忘了。
历史上建文削藩,最出名的辅政大臣是齐泰和黄子澄,也是这两人给朱允炆参谋的削藩策略,而朱允炆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方案。
削藩这件事上,很少提及方孝孺。
自己知道方孝孺,也是“读书种子”和“诛十族”。
有没有诛十族姑且不论,是不是读书人种子也暂且不说,但以方孝孺的才华和名望,确实有可能影响到朱允炆的削藩决策。
恰好左尚准备妥当进来,朱高炽问道:“左大监,可知道方孝孺?”
左尚笑道:“这谁不知道啊。”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自幼有“小韩愈”的美称,后跟着宋濂学习,斐然其中,以宣“仁义治天下、达盛世太平”为己任。
其父方克勤因“空印”案获罪被处死。
洪武十五年,被朱元璋召见后,朱元璋欣赏其才华和品行,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这是帝王心术。
给继承者准备的人才,当朝一般先将其压着,打磨其心境,待新帝登基之后重用,让其对新帝有皇恩浩荡之情。
洪武二十五年,又被朱元璋宣召,授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王朱椿听说了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先生。
去年朱允炆登基后,立即宣方孝孺进京,任翰林侍讲,今年又迁侍讲学士。
朱高炽问道:“他现在在干嘛?”
左尚道:“总裁《太祖实录》的编修,快到尾声了,听说之后还要总裁《类要》的编修——”发现朱高炽听得很认真,左尚想到了什么,“奴婢倒是想起来了,自方孝孺到京畿后,陛下确实多次宣见,有时候读书遇到疑惑了,也会让他来释疑解惑。”
之前没想起他。
主要是翰林学士这个官职没什么实权,地位也不高,属于备用人才,和六部尚书、诸寺卿正相比,着实不太显眼。
朱高炽一听,没跑了。
改变朱允炆削藩策略的人,十有八九就是方孝孺。
朱高炽陷入沉思。
自己直接去拜访方孝孺,肯定达不到效果,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去拜访方孝孺,也会被他提防,朱高炽想遍朝野也找不到没合适人选。
何况现在从方孝孺身上着手,因为局势的变化,已经没有意义,毕竟朱允炆已经陆续落子北平,不可能再更改削藩策略。
就算方孝孺出尔反尔,想说服朱允炆更改削藩策略,也很难,因为朱高煦打杀了黄子澄的次子,现在黄子澄肯定也乐意第一个削藩朱棣。
得想盘外招了。
用局势来逼迫方孝孺改变想法,再让他去劝说朱允炆改变削藩策略——就算不改变,也要让朱允炆削藩延后,给朱棣更多的准备时间。
同时还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朱允炆第一个削藩朱棣和最后一个削藩朱棣,其产生的政治影响一样,以消除朱允炆作为天子的优势。
有了方向,朱高炽又陷入沉思。
张婵和左尚不敢打扰,悄然退出房门。
许久,朱高炽抬头,“张婵。”
张婵入内。
朱高炽压低声音问道:“如何让一个消息能尽快的在京畿广泛传开?”
张婵想都不想,“菜肆、酒肆等场合,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消息,会很快的一传十十传百,几天就可以传遍全城,最快。”
朱高炽点点头,不过此事不能由自己操作,还是得二舅父来,毕竟他是地头蛇,可上午才去了魏国公府,太频繁了也不好。
过几日再操作。
想起什么,道:“中午在魏国公府吃得太撑,晚上就少吃点,清淡些,一点稀粥和馒头就行了,你去吩咐厨子。”
张婵领命而去。
朱高炽又喊道:“左大监,扶我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