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吕布跟我抢诸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章 邺城竹贵

李预一脸尴尬,不知所措地站在田丰面前。

我到底什么地方惹他生气了?

李预反复揣摩着田丰刚才的那句话,试图找出田丰生气的原因。

莫非,田丰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反感别人在自己面前提及钱财和利润?

在古代传统社会里,道家主张无欲,儒家提倡节欲。因此,熟读经典的古代读书人之中,自然会有很多人轻视钱财、清心寡欲。

李预提出要为田丰分享利润,这话会不会让田丰产生误会,让他以为自己被看做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并因此感觉受到了侮辱?

要是这样,那可就太失礼了。田丰没把自己赶出去,就已经算是客气了。

所以现在得赶紧赔礼道歉,澄清误会。

李预急忙恭敬地解释道:

“别驾,请恕晚辈冒犯。

“别驾洁身自好,志存高远,自然不会垂意于钱财。

“晚辈是爱书之人,所以才想到要经营书坊,劝学于世,造福众人。

“之所以提出要分享利润,是因为依晚辈愚见,出一分力,当有一番收获。

“不想,无意冒犯了别驾,还请别驾见谅。”

听闻此言,田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阿预,不必如此。是我过于激动了!我个人再如何清高,也不该以此要求他人。罪过!罪过!”

李预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田丰确实是重视名声,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通过利益进行劝说,而是尽量说明纸质书的意义和价值。

于是,李预试探着问道:“别驾,书以载道,教化之本。别驾可否助晚辈一臂之力,普及纸书,造福学子?”

田丰一边翻看手里的那本样品书,一边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

片刻之后,他停下来,对着李预说道:“纸书乃良物,应当普及于世。这样吧,如你刚才所说,我投资。不过,利润我就不要了。你自行处理即可。”

这话出乎李预的意料,让他喜出望外。

刚才他还以为这事要黄了。没想到,田丰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愿意放弃利润。

田丰,真乃世之贤良也!可敬可叹!

李预揖手弯腰,感激地说道:“多谢别驾恩泽,晚辈感激不尽!”

然后,李预想了一下,说道:“别驾,晚辈想以您的名义,免费将部分纸书赠送给贫困学子,不知别驾是否同意?”

田丰答道:“赠予贫困学子?如此亦好!”

这时,李预又想到了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

他来找田丰,拉投资的事是次要的。即使田丰不投,他也可以去找别人。

李预的主要目的,是想以田丰的手书进行雕版。

田丰在士人阶层中远近闻名。以他的手笔印刷的书籍,必定会受到士人的欢迎。

经过刚才的教训,李预知道,不能再提钱了。

提钱真的很伤感情。

于是他恭敬地说道:“别驾,晚辈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别驾恩准!”

田丰问道:“但说无妨。”

李预说道:“晚辈书法拙劣,愧于示人,想劳请别驾誊写一部经籍。晚辈想以此为模板,刻版印书。不知别驾是否愿意?”

能以自己的笔迹,推广礼教,田丰觉得不失为一种荣幸。

田丰笑着说道:“如此甚好,我当然愿意!能为天下学子誊写书籍,义不容辞。”

接着,田丰一边摇头笑着,一边指着李预说道:“孺子啊孺子,居然让我为你抄书,真是够机灵的!说吧,你想让我抄哪本书?”

田丰答应得这么爽快,让李预满心欣喜。他笑着说道:“都行,别驾您随意。”

田丰略作思考,说道:“我平日有公务在身,没那么多时间。《易经》字数较少,就为你完整地抄写一部《易经》吧!”

让田丰这样的大人物给自己免费抄书,真的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易经》全文两万多字,听上去不多,但是对于他这样的大忙人来说,也会占用很多时间。

因此,李预对于田丰的慷慨感到由衷的感激。

李预急忙揖手行礼道:“多谢别驾!晚辈感激不尽!”

没多久,张郃和田丰提供的资金就到位了。

李氏书坊正式开工!

李预手下有一位叫做汤元的亲兵。他心思缜密,为人可靠,而且也不喜欢打打杀杀。于是,李预便委派他全职管理书坊的日常经营。

汤元这个人很勤快,书坊的事务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一边招聘工人,一边大量收购毛竹,准备造纸原料。事情进展得相当顺利。

田丰每天会为李预抄写一页纸的《易经》。抄完之后,李预便将它带回给书坊的刻工,让他进行雕版。

两个月之后,田丰抄完了整本《易经》。李氏书坊的第一批《易经》也在之后很快制作完成。

书的封面上,左上竖写着“易经”两个大字标题。

标题的下侧是较小字号的一列字:“田丰元皓手笔”。

右下侧是最小字号的一列字:“李氏书坊”。

李预对这款书的装帧很满意,很喜欢,很激动。

第一批《易经》,他给张郃送了十本,又给沮授送了十本,然后给田丰送去了一车,整整一百本。一本留作自用,其余的可以送给亲朋好友。

至于袁绍之类的冀州顶层,李预就吝啬多了,一人只送一本。

然后,第一批《易经》,隆重上市了!

李预之前已经预料到,这批书上市后将会很受欢迎。

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纸书上市后,受欢迎的程度比他预想的要高得多。整个邺城都轰动了。

李预起初给书定了一个相当高的价格。

他原先设想的是,先定一个高价,若是不好卖,再打折促销。

结果呢,这个价格在那些世家大族看来,几乎是微不足道。对于他们这些家财万贯的人来说,不过是一件奢侈品的价格而已。

于是,第一批书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下一批书还要再等几天才能做完,但求购的人们早已排起了长队。仅仅是邺城豪门的订单就排到了一年之后。

数不清的人想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委托一些权高位重的人,企图从李预这里提前拿到书。

很多外地的书商也在听闻之后,快马加鞭地赶到邺城,求见李预,希望能订购到最新的一批纸书。

需求太大了,生产端根本就供应不上!

没办法,李预只能让书坊的工人加班干活。当然,工钱肯定也会给足。

两个时代的李预都是普通人,深知民间疾苦,断然不会干出克剥工人的事。

另外,李预也在同时快速扩大书坊的规模,雇佣更多的工人,采购更多的原料。

一时间,邺城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