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急功近利误前程 奖励过度乱象生
第三问:我不惜血本采用重奖的方法激励员工,开始还十分奏效,企业效益直线上升,可为什么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企业效益就开始大幅下滑?
诗曰:
高额奖励引竞争,钱款房车分三层。
滋生是非惹麻烦,血本无归一场空。
我有一位浙江企业家朋友,一次我去他的企业考察时,他曾向我炫耀了他企业管理的秘诀。他的秘诀就是奖励。他把奖励分成三个等级,一等是高工资,二等是高奖金,三等是实物,车和房子。真可谓不惜血本。开始,他的办法还挺奏效,企业效益直线上升。可是没过多久,他急忙让我去他的企业。我匆匆赶来浙江,应他的紧急邀请前来“救火”。
原来,他的企业出了大问题,一直蒸蒸日上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近,企业员工为了争夺奖励出现了乱象,其严重程度几乎使企业运营停顿。企业家朋友伤心地对我说,我辛辛苦苦创业积累下的一些资产,好心好意奖励回报给贡献较大的员工,运行了几年之后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给他讲了六祖慧能帮助其母成佛的故事。一直以来,六祖慧能的母亲无比虔诚地吃斋念佛,但是,很多年以后也没有悟到佛。有一天,她把六祖慧能叫到身边,伤心地说,我学佛多年不成,看来与佛无缘,用手一指墙上挂的绳子说,你把绳子给我拿来,我上吊死了算了。六祖慧能见学佛多年和蔼慈善的母亲如此绝望,如五雷轰顶。他无比伤心,久久望着母亲手指,幡然醒悟。他一把抓住母亲的手指,大哭道,学佛只是个指向,为善才是佛道,学佛的过程是为善的旅途。如今,你已觉悟,真正成为一个善人,所以按你的心性已然成佛。那一时刻,即成为六祖慧能母子心性觉悟立地成佛的美好时刻。
他听了这个故事,若有所思。我接着告诉他“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要含义。在企业推行这种崇尚奖励的做法,必然使员工争相采取各种手段去谋取这些高物质奖励。这样,企业员工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不是企业的成功,而是他们眼中高额的奖励,员工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更要去符合得到这些物质利益的规则,而不是企业发展的规则。由此,还会产生企业员工的纷争和彼此矛盾的激化,在生产中互相拆台或不配合。他说,他的企业正是出现了这些问题。
我给他开的医治药方就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企业经营的秘诀就是,不过多制定奖惩制度,为员工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设立企业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一些伪诈钻营者和冠冕堂皇的伪君子没有滋生空间,企业员工沿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谐发展。后来,他在这番思考的基础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策略,企业很快走出了误区,恢复了生机。
《道德经》第三章 企业启示
企业家不能对自己和员工的思维加以禁锢,这种禁锢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崇尚某一种理念,崇尚某一种管理,崇尚某一个企业,崇尚某一位个人。由于这种崇尚的存在,就会无意识地引导企业在崇尚的禁锢内发展,从而失去了根据企业周边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机会,距离企业实际发展规律越来越远。
企业家不能崇尚贵重、标新立异,在企业中人为地选树出一些高大形象和目标,引起员工在心里和感情上的一味追逐,这样必然把员工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利用巧智来争取功利,追求某一种管理、某一项技术、某一种产品,使企业照抄照搬盛行,以急功近利为主流,失去了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常态精神,使企业失去了发展后劲和达到良性循环的能力。
企业家要正确领导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企业发展规律的企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方针,凝聚共识,步调一致,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企业要在既定的规划方针指引下不断根据客观实际进行修正,绕过曲折、克服困难,使企业稳健发展。
这就是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要使超出自身发展规律的欲望逐渐淡化,要使企业每一个行为都符合企业发展规律,有利于企业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减弱偏离企业发展规律的智巧。要把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在增强企业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上,不断强化、优化企业的各个系统,包括产品开发系统、质量保障系统、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要使员工无视追求获取自身发展规律以外的欲望和认知,使一切超出企业发展规律以外的想法和作为都不能影响企业发展,不能影响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使企业集中一切资源和精力实现企业良性循环。
《道德经》第三章 家传道德经参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自认为、他认为、社会上认为的贤德,因为这些贤德与真正的贤德差距较大。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人们不为人为设定的这些标准去无谓地为、无谓地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注重平常难以得到的物资,使人们不去为了这些难得之货去违反自身的“道”,在自身的“道”以外去为、去盗;不张扬表露自以为可以达到的欲望目标,主动对这些贵重物品视而不见,去除贪心和过度的欲念。这样,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保持清醒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判断,心无杂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说,圣德的人在“道”以内治理自身所能及的疆域,用“道”以内的思维方法淡化人们“道”以外的心愿和欲望,夯实自身的“道”以内的基础,弱化人们“道”以外的志向,强化“道”以内的发展,减少对“道”以外资讯的获得,不去为了“道”以外的欲望而为。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使所有自认为的智者,不能、不敢为了“道”以外的欲望去为,恒常在“道”以内为,在“道”以外无为,如此则“道”以内的事物没有治理不好的。
有诗为证:世俗弊端崇尚偏,利欲熏心祸乱源。
止欲倡清强其骨,淳朴民风驻人间。
《道德经》第三章 今通行本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王弼本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