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困境哲学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脱离实际求完美 伤及自身多愚昧

第二问:为什么我的企业全力追求管理的完善,追求产品的完美,结果却事与愿违?

诗曰:

唯美求美方向偏,经营管理全改变。

产品尊崇新奇特,资财利润化作烟。

某地有一年轻女子,本来生得端庄秀丽,虽然不比西施貂蝉,也是男孩眼中的靓女。可是她受到社会整容新潮的吸引,追求更美,花费巨资为自己整容。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的整容出现了问题,好端端的一张脸就此失去了往日的靓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的追求往往会带来祸患,让人追悔莫及。

上海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也遭到了如此境遇。一次,我在考察这家企业的时候,企业老板一改往常的神采奕奕,愁眉不展地道出了他的苦衷。他的企业一直运营良好,产品在市场上旺销,企业利润丰厚。这时候,他觉得应该静下心来抓一抓企业的管理和产品的创新。他感觉管理和产品都应该美化,为今后企业扩大升级打基础。于是,他就做起了企业管理和产品美化的文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管理和产品开始美化。可是,他逐渐发现,经过对企业管理和产品一番美化后,企业经济指标反而不断下降,管理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他请求我帮忙查找原因。

原来,这位老板是从一家外资企业跳槽出来的技术骨干,自己出资建厂,另立了门户。开始,他的企业是和原来那家外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当时产品市场销路好,企业人少,成本低,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有了资金以后,他想把企业做大,主要办了两件事。一是开始模仿行业内一些成功的大企业,追求大企业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他认为,大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条目多、全面细致,看起来规范、上档次。于是,他按照大企业管理模式的范本,把自己企业原有制度按模式范本填充补齐。二是投入资金加大对产品开发的力度,主要改进了产品的外观,使产品看起来更美观,还开发了产品的附加功能。

我经过考察和调研,发现了问题的原因。福祸相依、利弊同体,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变。在追求企业兴的时候,衰的危险同时存在。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说的是,天下人都知道美,在朝向美的目标努力,但是如果为了追求美,采取了不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或者选错了方向,追求美的过程和结果就会变成恶,对自身造成伤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错在追求管理形式的外在美,功夫下在了管理外表的形式上,追求的大企业管理不适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比起大企业,自己企业人员少,部门也不齐全,一个人负有多人的职责,本来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可是,他修改过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脱离了企业实际,设立的职责和规定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岗位去对应,从而引起了企业管理的混乱。

“万物作而弗使,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追求产品的外观美,对产品增加了喷涂工艺。可是喷涂工艺的增加,不但没有起到提升竞争力的效果,反而因增加喷涂工艺影响了总成零件装配,减少了市场份额。他开发的产品所增加的附加功能,因客户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成为冗余,附加功能因得不到利用而闲置,从而不被市场认可。

在我的帮助下,老板认识到了问题的原因。后来,他亲自带领团队,深入市场调研,重新开发了新产品。新产品根据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去掉了花哨和多余的功能,因而受到用户的欢迎,管理也有了起色。这家企业从此走出了逆境,不断向前发展。

《道德经》第二章 企业启示

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一个产品受热捧与冷遇,都是经过比较而区分的。这就如同有美,必然有恶,有恶,必然有美,美是相对于恶而言,恶亦相对于美而言。

一个企业的管理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是为了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企业不是为了追求管理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为了追求管理的形式,把自身企业管理目标设定为更像某著名企业的管理,这样,必然会失去企业管理为满足市场需求服务的特性,而把企业管理引向追求美化管理模式的道路上来,这是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

一个企业不能在产品不具备满足人们需求条件的时候,超出自身能力和环境限制去强行争取符合人们的需求、创造人们的需要,这是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这就如同为了追求美,在不具备基本条件下强行追求,损害自身的恶就会产生。实现企业良性循环也是如此。

所以说,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才能开发成功,这是人们的需求发展到临界点了,从无转化到有的产物。难易、高下、前后也是如此,这是一个临界点的问题。

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不会强行在自身企业发展规律以外去发展。在自身企业没有发展到由无到有这个临界点时,不去强行创造市场的需求,才能够较好地排除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舆论干扰。

企业发展规律时时刻刻都在作用于每个企业,从来没有停止过,企业发展规律有千万条,从来不会规定企业采用哪一条,规定企业如何走。但是企业符合哪一条企业发展规律,就必须按规律做,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状态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形成的同时就在开始改变,改变是常态。

《道德经》第二章 家传道德经参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情和美好的愿望,都知道向美的方向去努力和争取,从而达到美。但是美也可以成为恶。老子主张,无为无不为。老子主张的为,是在“道”以内的为,即在客观规律以内为。如果在“道”以外,超过“道”去追求美、追求好,这种为就变成了对追求者、追求过程和追求事物的损害,美就成了恶。另外,你认为或知道的美不一定就是美,因为带有你个人的主观想象,客观上它不一定美,还有可能是恶。美出现的同时,恶也就产生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能够在“道”以内形成自身内部良性循环,叫善。人们都知道怎样可以实现自身良性循环的方法和目标,人为去实现它,如果超过事物自身的“道”,在“道”以外为,你所认为的善和你为善做出的努力,都将对你自身的良性循环系统产生损害,就是不善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有和无同时产生、相互生成。所有的“有”,最终都要归于“无”,“无”又时时产生“有”。困难和容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而相互矛盾。一切作为都有易有难,要从易做起,逐渐化解克服难。长和短同时产生,由相互比较而显现,只有用短才能证明长,同理,只有用长才能证明短。高和下同时产生,相互倾斜比对,只有高才能比对下,拿来下才能比对高。音和声同时产生、相互对立,音和声的相合才能辨别此高彼低。前和后同时产生、相互接继,只有排成顺序才能分出前后。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的为是在“道”以内的为,圣人的说教是在“道”以内的说教,从不多说,而是顺其自然,用行动起到教育的作用。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自然规律)生养万事万物,而不占有它,引导万事万物生长而不把持它,完成自身的良性循环后,再进行到下一个良性循环,永不停歇。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圣人遵循“道”永不停歇的属性,无限进行良性循环,永远在“道”以内施为,圣人所为的事物才能长久发展。

有诗为证:美丑善恶均有道,顺其自然求方好。

除恶扬善尽人事,功成名就不自傲。

《道德经》第二章 今通行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使,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弗(fú):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引申泛指矫正,现在已不用。后世用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