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困境哲学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接轨国际新模式 发展受阻险象至

第一问:为什么我的企业主动与国际接轨,全面采用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可是却出现了企业发展停滞、管理混乱、效益滑坡的诸多问题?

诗曰:

笑过燕国寿陵人,自有企业步后尘。

照葫画瓢犯大忌,水土不服伤自根。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典故人尽皆知,可是笑过燕国寿陵少年之后,还有步入其后尘却不知所以然者。宁波有这么一位企业家,原本是一家在中国经营外企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有较强的能力和技术,被这家外企聘为副总经理。一段时间以后,他从这家外企跳槽出来,自己建立了一个新企业。经过3年多的运营,企业效益蒸蒸日上,在行业内有了一席之地。他想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能早日与国际接轨,就把以前在外资企业生产、营销、人事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把自己原来的管理方法替换掉。外企的这套管理方法是企业界公认的先进管理模式,也是一些世界著名企业通常采用的管理模式。

开始,企业运行还算正常,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一个个问题让他焦头烂额、应接不暇。先是人事管理崩塌,几个高管、技术人员相继辞职,离开他的企业各自建厂。他的企业生产现场危机不断,很多环节无人管理,有些环节管理过于机械,售后管理也问题重重。情急之下,他把我请去帮助解决问题。他疑惑不解地对我说,我采用世界一流企业的一流管理方法,都是原封不动地搬来,一点不曾走样,为什么企业还是运营不下去了呢?

经过调研,我告诉他,问题恰恰就出在了他所引进的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上,犯了照抄照搬、水土不服的大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见的、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例如,西方企业模式)不是恒常的道,不是能适用于任何企业的常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各自的“道”,都在自己的“道”内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都不能离开规律而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道”。例如,西方的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环境下就是在它的“道”以内运行发展。如果要移植到你的企业,就要让它适应新的环境,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在你的企业运行西方的管理方法时,就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企业周边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环境,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等,在适应这些环境的前提下来运行引进的西方企业管理方法。

改造西方企业管理方法,要运用哲学思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我们所接触到的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都是通过文字、语言、场景间接得到的,这种经过文字、语言、场景间接得到的管理方法本身就于原来的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非常名)。

偏差之一,表述管理方式所采用文字不一定准确,因为每个文字都具有内涵和外延,所表述的内容与管理方法很难完全重合;偏差之二,语言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过翻译的管理方法,更容易与原意有误,不可能是原汁原味。还有更多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会造成更多的偏差,所以,应用别人的管理方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在调研中发现,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有欲”,带着过高的(欲望)期望值,对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界定过细,这种过细的目标值给考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了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考核假、大、空的现象。例如,对产品开发人员绩效考核的界定,只能是原则界定,因为产品开发设计的工作很难具体量化。要“常无欲”,规定不能过细,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空间,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观其妙”。对于可以量化考核的工作,可以规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可“常有欲”,界定范围和数量,“以观其徼”,按实际绩效考核评估。“常无欲”与“常有欲”两者要同时采用,根据实际情况时时加以修正、改进,调整企业管理方式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还帮助他分析了企业初期成功原因。创业初期,企业是在用较低层次的产品来满足当时卖方市场的急需,管理不是主要矛盾。可是,当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各项管理适应买方市场就成为主要矛盾。就拿离职的几个高管讲,你让他们拿高工资,想留住他们,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随着社会的变化,自身的变化,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企业要发展不但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要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为了适应这些需求而变化。

我提出建议:一是要按照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为了员工利益和发展,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规划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方向;二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的生产跟上市场的需求,不追求高、大、上产品,按自己产品线,适时开发市场所需产品。发展过快要退回来,过慢要赶上。

听了我的建议后,企业老板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市场状况、地域环境、企业文化等具体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企业管理步入了正常轨道,企业效益有了较大提升。

《道德经》第一章 企业启示

企业从来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即使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管用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企业。

世界上没有一剂良药能包治百病,没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囿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每一个企业自身的地域局限性,企业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加之语言文字表述的模糊性,我们定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可能是不准确、不全面、不真实的。

企业和万事万物一样,也是从无到有,企业是由市场催生的,企业时时刻刻都在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变化。根据这一企业特质,我们不能给企业的工作目标和管理方法设限,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和企业生存环境,找到企业发展的规律,善于发现和选定企业发展方向和管理方法,善于发现和掌控企业运行的细微变化。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所有企业都具有的普遍性和自身企业的特殊性,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企业发展规律运行,这种运行无休无止、变幻莫测。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种运行中适时地、不断地、反复地修正运行的方向、速度和力度,使企业不断向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靠近,无限靠近,永不停止。

《道德经》第一章 家传道德经参悟

“道可道,非常道。”“道”(客观规律),真实存在,无时无处不在。“道”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的。可以用语言讲述或用文字表述的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的“道”(客观规律),因为它经过了人们语言讲述或用文字表述后,就会出现认识偏差、表述偏差,及再认识、再表述的偏差。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不能全面准确地定义“道”。

“名可名,非常名。”在为客观世界的事物范围界定、限定、规定命名时,当用语言和文字把这个事物的命名表述出来的时候,事物的“名”的界限范围就已经不是事物真正的界限和范围了。因为在人们首次给事物命名和规定范围的时候,就存在认识偏差,在表述“名”的范围和界限的时候又出现了二次偏差,当其他人获取“名”的表述的时候再次出现偏差。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无”生出“有”,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出现是没有名字的,它们都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没有生成的时间,没有范围的界定,更不具有名字。人类出现后,为了生存的需要,将一些事物片面地、短暂地区分命名,命名的内涵和外延界限与真正的客观事物是不相符的。人类将与自身相关的事物命名之后,对人类自身来讲,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有了自己标定的名,人类便开启了较高层次的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过程,所以把“原始的命名”称为“母”,是人类适应世界重要“命名”的开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人类要认识客观世界,“无欲”,不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下,不沿着自身欲望驱使的方向,而是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站在万事万物的角度,才能发现世间万事万物的细微精妙之处,明辨是非,才能朝向认知的“道”靠近,把控自身按正确的方向发展,能长久。“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类在生存、生活所激发出的欲望驱使下,“有欲”,沿着自身欲望驱使的方向,带着欲望去观察体会万事万物,只能发现人类与客观规律相处尺度的界限、边缘,看不到事物的内在,只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的表象,世俗琐事。因此,欲望不断滋长膨胀,不能长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虽然命名不同,但它们同时存在,“无”中生“有”,“有”终将归于“无”,无限循环。它们相互循环着,无止无休地、无时无刻地同时在向“道”(客观规律)靠近。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向“道”无限靠近的趋势叫“玄”,这种向“道”靠近的趋势不能理解,无法预测。靠近、再靠近,谓之“玄之又玄”。在“有”和“无”这种永不停歇地向“道”靠近的过程中产生了万事万物,这种永不停歇地向“道”靠近,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例如,人类不断探索宇宙,可是,永远无法知道真正的宇宙,人类现在认知的宇宙可能会被后人在探索中否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人格言说出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感悟。人类主观的认知不符合客观规律,与客观规律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人类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认识不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思考得越多,自以为越接近真理。例如,人类原来以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被新的发现否定了。人类始终在无休无止的探索中,在不断地发现、怀疑、否定中前行。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向“道”靠近一些,有时又与“道”相背离,有时又远离“道”,这种或远或近、循环往复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

有诗为证:无始无终既无形,万事万物由此生。

有名无名同根本,循环往复永不停。

《道德经》第一章 今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王弼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徼(jiào):边界,边际。玄(xuán):幽深;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