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引子 偶遇机缘成知音 朴散器成古御今
诗曰:
论道明理贵思辨,哲海泛舟处超然。
探索无休恨见晚,引发企业解惑篇。
济南有一个企业家朋友研究哲学入迷,为此,他把经营多年的企业卖了出去,潜心研究哲学。他自称看到了哲学的终极,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上海一位海归企业家,在上海开办了企业,对济南这位企业家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济南这位企业家的粉丝,并要把他心目中的这位高人聘请到他的企业。济南企业家百般推辞,称自己潜心研究哲学,没有时间上班。上海海归企业家给他开出了优惠条件,不用按时上班,也没有具体任务,每月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这位济南企业家,就我们彼此都感兴趣的《道德经》交流了学习体会。在交流中,他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问:《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称其为《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可是,后来为什么又称其为《道德经》了呢?
答:我们现在普遍的理解“道德”和“德”的含义,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行为、举止、习惯逐渐地、不断地演进,赋予了“道德”和“德”的当今含义。《老子五千言》中的“德”,原是“得”的意思(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五千言》中主要说的是自然而然地在“道”(事物正常运行规律)中去获得、获取为“德”(得)。比如说,对苹果的获取,我们自己栽种果树获取的苹果,或者用钱购买的苹果,就是在“道”以内获取的、得到的。这个“道”,就是人们正常生存、生产、生活所普遍遵循的、认可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如果偷来一个苹果,或者抢来一个苹果,就是在“道”以外获取的,这种获取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违反了人们正常生活所遵循的规律。
从物的获得可以延伸到精神层面的获得。在人们的意识领域乃至言行举止都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评判的结果就是是否获得精神方面的认可,有德还是无德。《老子五千言》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在“道”以内得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取之有道”。所以,后人将五千言取名为《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要在“道”中去“得”的道理。
问:老子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答:这个问题要从诸子百家说起。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上、思想上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思想流派。先秦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哲学思想体系。
历史上对老子的名字颇有争议,有说姓李名耳,有说老子姓老名聃。通过研读众多历史典籍著作和对先秦中华历史文化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子”字都是对有非凡才能的、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给人以思想启迪的、被当时社会和大众认可的、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人物的尊称,中国先秦时期以“子”相称的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有百位之多。孔子曾两次求教于老子,称: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在诸子百家中,孔子德高望重,他如此称谓评价老子,可见老子的影响之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老”是对人的尊称,老子应该姓李名聃,因他的影响和贡献,世人尊称为“老子”。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问:老子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答: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三部思想文化巨著,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习俗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诸多学科,甚至还涉及了天文、地理、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中国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研究老子的注释、解读、专著,从先秦到元代这段历史时期就已多达三千余种。
早在18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译文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日本有300多种版本,欧洲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的作家托尔斯泰等,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存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重大转折时期的讲话、文章中也多次引用老子五千言字句。例如,1949年8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企图对刚诞生的新中国搞封锁,义正词严地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如,1957年2月,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问:什么是哲学,企业家为什么要学哲学?
答:我个人的理解,哲学可以问问题,总是在追根溯源。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哲学是要用哲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管理好企业、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管理企业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管理人生要学会正确思维,避免犯错误。学习哲学,不是去寻求什么理论、定义,不能为了去解释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的意思而停留在只言片语上,更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注重把握整体的哲学原理和哲学的思维。拿老子的《道德经》来讲,距今已有2500多年,当然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文字的局限、社会的局限、思想认识的局限。我们要运用老子的《道德经》的整体哲学原理、哲学思维来指导和解决企业今天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对一些字句的局部理解上,要把握整篇来理解章节和语句。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讲哲学的、讲道的、讲规律的。胡适曾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另假设一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的这个“道”,“强为之名曰大”,到底有多大呢?先天地生的“道”,其中存在无数个星系,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这个星系叫作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存在无数个天体。其中,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25万倍,这么大的太阳在银河系中只是一颗中等大小恒星,还有许许多多比太阳大千万倍的星体,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尘埃,谁能说清“道”到底有多大呢?“道”同时还细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小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所有的事物随时、随处、随地都存在于“道”。
企业家学哲学不只是管理好自己的企业,还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哲学三个终极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产生了无极,无极为一;一(无极)产生二,二为阴阳,此时为无的状态;当阴阳彼此发生错位的时候产生了三,三就是世界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阴阳错位程度不同产生万事万物形状、性质各异。所有事物都包含阴阳,阴阳错位,事物就变化、就发展。例如,一种社会形态总是在错位中,在错位中不断引发矛盾冲突,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产生,社会就是在永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
阴阳错位生万物。人也是一种物质形态,死了,成为另外一种物质形态。粪土当年万户侯,就是当年的侯王可能就是当下的粪土。运用《道德经》来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我个人理解,人活着有四种方式:一是为了生存而活着,用不同的方式,获取基本的生存、生活资源,如衣、食、住、行;二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着,生活得比较富裕充实;三是为了欣赏生活而活着,主动享受艺术和财富,追求完美;四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而活着,主动把控人生,把自身融入社会的良性循环。
哲学还是方向盘,是把握方向的,汽车在行驶的路上会有许多坑坑洼洼、弯弯曲曲,需要我们紧握方向盘,时时调整方向。我们运营企业也是一样,为什么同样是世界500强企业,运用同一种管理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倒闭了,有的发展了。发展的企业掌握了哲学思维,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企业的前进方向。哲学能帮助我们辨明方向。
问:我刚才听你讲解了你们家族传承的“家传道德经参悟”,对《道德经》的解释和理解与我看到的许多版本有所不同。你更倾向哪种解释和理解?
答:不管哪一种解释都是中华文化的积淀,都蕴含了中华民族5000年生存、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深邃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引导我们探寻真理,因角度不同才使得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我认为这只是认识角度的问题,不能评判谁对谁错。“家传道德经参悟”力争为认识《道德经》提供一点帮助。
在与这位企业家的交流中,我还把多年应用“家传道德经参悟”的哲学思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把我对《道德经》的感悟作了一首诗赠予他。他认为与我的交流对他学习和研究哲学有很大启发和帮助,还把我赠送给他的诗,让书法家抄写装裱后挂在了他的办公室。那次偶遇后,我们成了学习哲学的挚友。至此,我开始与更多的企业家交流学习研究《道德经》的体会,并着手开始《企业困境哲学解析》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