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矿业企业海外并购理念与实务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企业理论

1.理论缘起

企业理论发源于Marshall和Schumpeter的学说,而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石是Panrose、Nelson 和 Winter的理论。根据Marshall 的研究,产业间存在人力分工,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人力分工。Marshall 还认为知识是生产的核心因素,而企业的知识不只是工作人员的知识。Schumpeter则指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合集。Penrose进一步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集合。如果说Schumpeter开始摆脱主流经济学的影响,那么Penrose就奠定了演化企业理论的主要基础。Penrose认为内部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Nelson和Winter认为企业的“DNA”是一系列惯例,而惯例是内部程序和方法的集合。这些持演化思想的学者也都认为企业惯例就是知识。知识是U模型的核心概念,U模型与企业理论的核心连接在此得到解释。

2.理论发展

基于以上四个支柱理论,企业理论分流为两个进路。第一进路是从基础资源观(RBV)到动态能力论。RBV起源于企业能力研究,由Wernerfelt奠基,经Barney和Peteraf的研究而发展成熟,是U模型的直接理论渊源,有助于从企业主体角度理解其国际化。基础资源观认为,企业是知识(惯例)的集合,其能力是显性或隐性知识的集合,拥有符合VRIO标准(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与组织)的资源的企业有竞争优势。但企业如何取得优势则处于黑箱状态,企业的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优势、适应快速发展的环境的能力,亦即动态能力论为此提供了答案。学者们认为正是这种使用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让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Leonard认为核心能力随情境变化而变为障碍,心理承诺和路径依赖锁定是原因,这是动态能力必须要解决的理论关卡。第二进路是奥地利学派,其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家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在非均衡、信息不完全的变化市场中,企业家有先知先觉之能,并据此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越一般市场竞争者的利润,并不断获得新知识,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企业理论进路分析有助于理解为何U模型研究应注重分析企业能力、资源、知识,并考虑动态能力和企业家理论等因素。

3.理论缺陷与体系归因

基础资源观被认为是发展U模型的直接理论来源。在U模型中,企业是国际化进程的载体,而国际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的轨迹。因此,对企业理论缺陷的分析有助于识别U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在企业理论发展中均衡研究的存在体现了中层企业理论与高层演化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Barney、Collis、Priem和Butler都认为,虽然基础资源观与相关企业理论的理论渊源都是演化经济学,但大量的相关研究仍然是静态的或者说是均衡的。与此相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U模型研究中也时常见到均衡研究。换言之,中层企业理论的理论实践偏差也影响了基层理论工具的方法选择。

第二,在中层企业理论中存在有关动态能力定义的争论。学者们认为动态能力是同义反复的,亦即动态能力定义在学界仍存在争论。因此,基层U模型利用中层企业理论的前沿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选择犹豫与本源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