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演化经济学
U模型属于对外投资理论,故其经济学理论渊源需要厘清。Cantwell等认为U模型的特点是演化,Johanson 和Vahlne进一步提出模型是用于解释企业历时演化的工具。实际上,演化经济学已被广泛用于国际化过程研究中 ,这意味着U模型根植于演化经济学的土壤中。
1.理论缘起
演化经济学的哲学范式(U模型的起点)是广义达尔文主义。广义达尔文主义在承认经济和生物两个领域有相当大差异的前提下,提出达尔文主义在本体论共通性上不仅适用于生物学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适用于一切开发系统;共通表现在变异、复制与选择三个特性上。问题在于差异前提,即经济与生物两个领域客观存在共通的元理论或者哲学理念,但在两个领域共通上还需要在具体领域中就具体问题提出补充性解释。其本体论是层级观,即世界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层级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双重性,既是本层次的一个整体,又是其他层次的组成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层次不能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加总;需要贯彻突现原则,即低层次物质虽然构成高层次物质,但同时也产生了超越低层次物质或不可沿用低层次物质解释的新特性。其核心还是一个创新问题,由于创新的出现,使得部分加总不等于整体,整体也不能由部分加总来解释。这为U模型40年来不断产生例外做了注解。
2.理论发展
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是从不辨自明的政治说教发展到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的表面逻辑性很强的精密科学,然后向仍受质疑的动态演化传统回顾的过程。对于这个发展过程,Zenburg曾有经典的总结:虽然有过于简化之嫌,但是经济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牛顿式机械经济学,另一类是生物式经济学。Marshall认为经济学的目标是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力学。他也指出,经济生物学比经济力学要负责,而他的理想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力学在现实中的体现是主流经济学,而生物式经济学就是演化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向演化经济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其均衡方法受到质疑。
按照时间顺序,沿着演化思想的发展痕迹进行排列,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为:斯密—马尔萨斯、达尔文、熊彼特—纳尔逊、温特、博尔丁,其理论沿革脉络是清晰的。但不同的经济学家为演化和演化经济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Foss认为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生成( becoming),亦即研究经济系统的创生、传播和由此而来的结构变化;Hodgson提出了三个标准来定义,即本体论(是否接受新事象)、方法论(是否反对还原论)和隐喻(是否借用生物学隐喻),前两者是必要标准,隐喻是补充标准。基于此,Hodgson建立了著名的NEAR演化经济学(接纳新事象并反还原论)。本书采用Hodgson的定义。
演化经济学的一组重要概念,即时间假设和路径依赖为U模型提供了历史观点和阶段性对比的理论依据。
Robinson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定义是这样的:历史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知的将来前进。Bergson和Ebner都有类似观点。Nelson和Winter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某一时期一个行业的状况决定它在下一个时期的状况的概率分布。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时间不可逆和历史重要。其中,Ebner不仅认为经济现象是时间依赖的,也指出地区依赖的重要性。如果从更抽象的概念上讲,经济现象不仅是时间依赖和地区依赖的,而且是条件依赖的。同时,个体的历史满意决定其未来选择,因此历史很重要,研究有必要进行阶段性对比。
David引入了路径依赖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基于技术历史分析研究的结果,具有演化经济学的背景。Liebowitz和Magolis认为路径依赖的定义是,未来不仅取决于现在,也取决于过去。发展取决于历史事件,偶然性的因素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动态体系。这是一个锁定的状态,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换言之,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得出:历史很重要,研究有必要进行阶段性对比。
3.理论缺陷与体系归因
就理论缺陷而言,Dolper指出演化经济学的方法与研究兴趣点产生了分裂。Silva和Teixeira进一步认为演化的具体特点是一个未决问题。杨虎涛则提出两个主要问题的研究并不清晰,即模糊的论述与缺乏研究范式。Hodgson也持此观点,他认为演化概念还没有达到广泛接受的程度。总而言之,演化经济学就内容而言,仍不完整;就论述而言,仍不严谨;就核心概念而言,仍不确定。演化经济学更多地体现了演化思想,缺少体系化构建与核心概念接受度,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理论体系下的中层理论和基础理论,造成了底层理论的阶段性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