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融通众上心法,以成经营者的超上心法
年轻时,求学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了唐逸生的《唐诗小札》和秦牧的《艺海拾贝》,觉得有散文风,好读好懂好记,受益至今。当读到席勒的《美育书简》和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时,我更是明白,高深的美学理论,在美学大师那里,原来可以如此轻松闲淡地道来,有明月照大江的明静,有清风拂山岗的清朗。前两天读张育新老师的大著《经营者心学——经营者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我豁然开朗:上述种种学术事象,贯通起来,呈现了一种辩证性的科研表述模式。
张老师的著作,多维地呈现了散文式学术写作的辩证品质:一是各种经营事象,呈现养心的通理;二是融通众上心法,以成经营者的超上心法;三是以哲学统摄多学科,形成哲学化的经营者心学;四是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多样整一的理论诉说。凡此种种,通成了张育新老师这本著作的散文式学术写作的风范,显现了创新创造的品质。
一、各种经营事象,呈现“养心”的通理
在张老师的著作里,分述了诸多经营与管理的事象。这些事象,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哲心与善心的本质规定,显示了“致良知”的不同路径,也就通成了“良心”的本质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都含特殊之道,是成万有之道。有了万有之道,才会通成世界大道与自然总道。
张老师所说的众多经营管理的事例,都是本心之道的具体涌现,呈现了良心的各个本质侧面。它们通和起来,就成了良心的“全豹”和“全象”,是谓先从“一”走向了“多”,又从“多”走向了“一”。
张老师的著作,以众多的事例与故事,呈现以心为本的经营通律与定理,形成散文式学术写作的特征,既合规律,也合目的,是传统学术之道的承接与创新。
二、融通众上心法,以成经营者的超上心法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均是一与多的互转,即一生发多,多生成一,两者对生通转。张老师深谙这一生态辩证法,在探求经营者心学时,以此突破了经典传承的怪圈。方法的传承有一种逆循环的现象:取法之上,仅得其中;取法之中,仅得其下。基于一与多的相生互发之理,张老师把众多上乘的心学与心法融会起来,即把阳明心学、稻盛心学、圣吉心学汇聚起来,取法众上,以成经营者的超上心法,也就打破了经典之法传承的逆循环怪圈,实现了良性循环。张老师的经验,还有内外循环通转,以破逆循环,实现超循环的规范。取法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哲理的内循环,它贯通“稻盛心学”和“圣吉心学”,达成了内外双循环的超转,当可实现心学的生生不息,是成可持续发展。
从张老师关于心学的论说里,可以看出阳明心学在世界心学体系中的本体本原地位。在稻盛心学和圣吉心学里,可以看到阳明心学提供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南,可以看到阳明心学在海外结下的理论硕果,从中可见中华传统哲学的巨大传播力与强盛再生力。在改革开放走向新时代的今天,中华哲学文化再次走向世界,走转全球,显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多么地富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化生态整一体的新时代意义。
张老师具体地展示了阳明心学向稻盛心学与圣吉心学流转,力成超上的经营者心学的超循环历程,既显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意义,又提供了一条融通众上以成超上的辩证整生路径。
三、以哲学统摄多学科,形成哲学化的经营者心学
在张老师的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风景。实事求是,为一切学科的宗旨。也就是说,求是,为一切学科的天职,为所有学者的使命。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求的是本然之是和必然之是;人文学科依据本然之是,求索应然之是,以成理想之是;管理学科遵循本然之是,兼顾应然之是,形成须然之是;技术学科依据本然之是,统筹兼顾应然之是、须然之是,通成中和之是和最佳之是;哲学包含、统一与提升了上述各学科,以成通然之是、统然之是和超然之是。
在张老师的学术诉说中,阳明心学作为基础哲学,通含上述各学科,提统稻盛心学与圣吉心学,提振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提升经营学,精化技术模型,形成了一个哲学化的经营者心学系统。
四、融合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多样整一的理论诉说
在经营者心学中,融合的各种学科,其不同的内涵,即不同层级与样态的“是”,也相应地有了不同的表达形式,显现了多样而又整一的理论诉说,显现了学术表达的多样统一。
学术表达有描述、叙述、论述、论证、论辩以及范畴运动等各种形式。在张老师的经营者心学研究中,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学术呈现的形式有了多样统一的规定,表征了多质多层次的心学理论系统。学术表达虽然丰富多彩,但在张老师笔下,均是实事“显”是的具体言之,其实事述是,实事论是,实事证是,实事辩是,等等,都是实事“显”是,显的都是经营者心学之是。
张育新老师仅长我几岁,然闻道在先,是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的老师。在他面前,我执弟子礼数十年不变。他在人才管理与研究上颇有建树,斩获多项大奖;继而治经营者心学,融通古今,连贯中西,深掘哲渊,会泽百家,别开生面,煌煌而成大著。如此重要的作品问世,嘱我作序,实在是诚惶诚恐。我为自己的小书做过自序,为学生的著作写过序,为同学、同事、同行的作品写过序,也斗胆为领导甚或学界前辈的作品做过序,就是没有为自己老师的学术成果作序,一时有些不敢答应。然想起当年张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师恩浩浩,却之不恭。权当学习体会,是为代序。
广西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 袁鼎生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