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诸马贵盛
刘庄去世后,刘炟就像完全不记得生母贾氏一样,专心尊崇从皇后升格的马太后。
马太后依然保持着德行高尚的姿态,在丈夫去世前,就五次三番坚决不给马氏家族的男性封侯。刘庄去世后,她亲自给亡夫撰写起居注,把兄长马防照顾明帝的事迹一概删去,理由是“不能给后世留下丈夫与外戚走得太近的印象”15,以免后人有样学样。
对于下一代,马太后继续发挥余热。她常常和刘炟谈论政事的处理,刘炟也充分尊重和听取马太后的意见。她闲暇时会把还是孩童的诸侯王叫到一起,亲自讲解儒家经书,痛说后汉开国的“革命家史”。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入世、正能量的行为方式。如果不是因为刘炟已经成年亲政,马太后一定会像后来的太后那样临朝。
现在,马太后终于去世了。按照汉家“故事”,刘炟要安排她的隆重葬礼,和群臣商议她的谥号。鉴于她的德行事迹有目共睹,谥号定为“德”,丈夫汉明帝的谥号为“明”,按照惯例,她的官方称谓就是明德皇后以及明德太后了。
但此时,刘炟非常清楚地知道,正如阴太后给汉明帝留下了政治遗产,马太后也给他留下了政治安排,但他无法像父亲那样坦然接受。
一是关于皇太子刘庆。
刘炟已经有很多后妃,而且他的后妃有一个特点,“姐妹花”比较多,均被后世视为典型的媵妾婚。包括——
窦氏姐妹,窦融的两个曾孙女,最初都是贵人,现在姐姐是皇后,妹妹是贵人。窦皇后的祖父窦穆、父亲窦勋,当年和马氏家族交恶,都死在了刘庄的监狱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窦皇后的母亲是郭圣通的孙女,刘秀第一个皇太子刘强的女儿。
宋氏姐妹,都被封为贵人,称作大、小宋贵人,刘庆就是大宋贵人所生。
梁氏姐妹,梁统的两个孙女,也都被封为贵人,称为大、小梁贵人。刘炟在建初四年新得的儿子,就是小梁贵人所生的刘肇。
在宫中,这些贵人的地位是相当的。
地位相当,最终的命运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犹如唐诗所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建初四年,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
马太后是在父亲马援获罪去世的情况下入宫的;窦皇后也是在父亲、祖父都获罪身死的情况下入宫的。
马太后入宫时是太子的妃嫔,但主要侍奉阴太后;窦后姐妹建初二年(77年)入宫,也是先选入太后宫16,侍奉马太后。
马太后在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后,窦皇后是在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被立为皇后,都是两位皇帝即位后第三年。
最为巧合的是,窦皇后和马后一样,也是终身未育17。汉明帝把贾贵人生的儿子送给马皇后,成为皇后嫡子并立为太子;刘炟竟然也在建初七年(82年)废太子刘庆为清河王,将小梁贵人所生的儿子刘肇立为太子,送给窦皇后养育为嫡子。
大小宋贵人、大小梁贵人,最后都被窦皇后陷害身死,帮助她陷害宋贵人的是一个叫蔡伦的宦官,后来以改进造纸术留名青史。
窦皇后基本上重复了马太后的人生,但谜团在于这种重复中的变异,那就是为何要废掉刘庆,立刘肇为太子。他俩当时年纪都小,还谈不上贤与不贤;也都不是窦皇后所生,谁被收养在伦理上都一样,何必分出个彼此?
这说明问题不出在儿子,而是出在大宋贵人和小梁贵人身上,但她俩在后宫地位相当,那就说明也不是身份的问题。例如汉章帝的长子刘伉是宫女所生,母亲身份低微,儿子根本不会被窦皇后养育。
窦皇后姐妹和宋贵人姐妹,刚入宫的时候都先服侍过马后。但其实,这两对姐妹花的出现完全不同。宋贵人父亲的姑妈是马太后的外祖母,马后早就听说家族里有这么一对才色俱佳的姑娘,就主动将她俩接到宫里,亲自培养,换句话说,她俩是马太后精心培养将来当皇后的,就像当年她被阴丽华培养一样。
窦皇后却不然,她是郭圣通孙女的女儿,虽然也被选入宫服侍马后,并没有得到马后的特别照顾,是汉章帝对她发生了兴趣,弄到自己身边,十分宠爱,很快立为皇后。
马太后培养的宋氏姐妹,就只能屈尊为贵人了。马太后既然以德行闻名中外,又没有临朝,因此不会也无权干涉刘炟立谁为皇后,但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尽管史书从未说马太后干涉过汉章帝立太子之事,但仍可以大胆推测,建初四年,马太后生病后觉得事不宜迟,在四月想方设法将大宋贵人所生的儿子刘庆立为太子;还可以进一步猜测,刘炟没有立宋贵人为皇后,却同意立宋贵人之子为太子,很可能是和马太后达成的某种默契或妥协。
另一件事是刘炟在马太后死前给马氏家族的三位舅舅封侯,这勾起了他的回忆。
四年前,永平十八年八月(75年9月),汉明帝在洛阳北宫的东宫前殿去世。刘炟是太子,又有马太后的支持,就在大臣的安排下筹备登基事宜,一切稳妥而顺利。
但这毕竟是先帝大行,宫禁中外,紧张肃穆,停放灵柩的北宫更是戒备森严。然而就在这时,北宫的门口却传来刺耳的喧嚣。
原来是马太后的几个亲戚争着要进宫,史书并未明言是谁胆敢如此,只说:
时诸马贵盛,各争欲入宫。18
能称得上“诸马”的,势必不会是马太后的一般亲眷,应该是她健在的三兄弟——分别是马廖、马防、马光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马廖为人还算“质诚畏慎”;马防却是“贵宠最盛”19,甚至不屑于和九卿同席而列;马光与马防走得较近。因此,在大丧期间吵嚷着要进宫的“诸马”,大概率是以马防、马光为首。
不是说刘秀父子很注意防范外戚吗?不是说马太后自当皇后起,就一直约束自家兄弟吗?怎么还能出现这种事情?
“诸马贵盛”四个字,透露了马太后虽然坚持不给几个兄弟封侯,但挡不住后汉立国五十年,外戚依然受宠,势力依然滋长。后汉虽然取消了前汉中后期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政的惯例,但在富贵骄奢上并不太措意。汉明帝去世时,马氏兄弟三人确实没被封侯,但他们都被拜为朝廷十分重要的职位:
马廖是虎贲中郎将20,且受汉明帝遗诏典掌门禁,下一步要接任卫尉,也就是宫廷保卫的总负责人;马防,是城门校尉;马光,是执金吾。三兄弟虽然不是顶级的高官,但负责首都和宫廷的安全工作,说明他们不仅被马太后庇护,也确实为汉明帝所信任。
当时负责北宫宫门防卫的,是北宫卫士令杨仁。杨仁被《后汉书》写入《儒林列传》,说明他本质上是一个儒生,而非“保安队长”。真儒生自有金刚怒目的胆识,见到马氏兄弟要闯入北宫,杨仁披甲持戟上前,命令所有卫士严守宫门。见此,马氏兄弟知道难以遂愿,不再强求进宫。但几天之后,刘炟刚刚登基,马氏兄弟就来告状,把杨仁说成不通人情的酷吏。
酷吏,是刘秀父子时期的官场“潮流”,是皇帝的打手,被众臣所诟病。刘炟正准备改弦更张,以宽容治国,听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懂得是什么意思。
刘炟理解杨仁,但估计马氏兄弟不会轻易放过他。考虑到杨仁的故乡是巴郡的阆中,就迅速安排他去益州当什邡令21。在马氏兄弟看来,杨仁被远远地打发了;对汉章帝来说,这算是对杨仁的一种保护,虽然从洛阳到什邡有点远,但离杨仁的故乡近。
所以,刘炟登基后,隔三岔五就提出要为马氏兄弟封侯,其目的未必是多疼爱舅舅们,而是一种对马氏家族微妙的对抗,公开提醒马氏家族有多贵盛奢僭。马太后是极具政治头脑的,对汉章帝的每一次“请示”都予以拒绝。
到她去世前夕,大概是这一年五月,刘炟最后一次要求给马氏兄弟封侯,下诏封马廖为顺阳侯、马防为颍阳侯、马光为许侯,虽然比不上前汉王政君家族“一日五侯”“一门十侯”的盛况,也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大臣的反对不出意外,马太后也最后一次表达了否定态度,马氏兄弟也上书辞让列侯爵位,愿意降格领关内侯。但这一次很难说是巧合,马氏兄弟的列侯爵位都保住了。就在马太后去世前一个月,三人同时把职务辞掉,只作为“特进”拥有列席朝廷重大会议的资格。
职务可以随时任命,爵位却是世袭的。总体来说,马氏兄弟失去了一些,也得到了一些。他们的得与失,更像是刘炟在马太后去世前夕和她达成的又一次默契。
从后人的眼光看,要想防范和控制外戚,一味在意是不是应该封侯,或是寄希望于贤后的德行,恐怕都不是长久之计。马太后已经足够贤明,只在临终前才默认兄弟封侯,马氏尚且如此贵盛,遑论他人?22
外戚的贵盛,加上马太后对皇后和皇太子的影响力,使得刘炟必然思考皇室的未来,会不会再度出现王莽,怎么能一劳永逸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后汉自有后汉的国情,在外戚这件事上,刘炟有改革与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