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本书从颠覆性创新现实需求与突出问题出发,基于价值创造视角,重点研究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逻辑与实现过程,探索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主要阶段与价值优势产生演化的关系,进一步探索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关键机制、聚合路径与扩散效应。研究成果将从价值创造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丰富和拓展颠覆性创新理论,为政府相关政策及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持。
——理论研究方面:系统构建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框架,探索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明确颠覆性创新在不同阶段的技术演进特征,以及颠覆性创新在不同扩散效应下形成的价值创造机制,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颠覆性创新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为企业制定颠覆性创新培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和工具方面:构建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针对我国颠覆性创新技术演进特征及扩散效应进行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所收集的一手数据和资料,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方法进行分析,为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理论模型探索提供科学、规范的工具和方法。
——应用与实践指导方面:为解决颠覆性创新价值识别与培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价值形成—价值聚合—价值扩散”过程及优势获取的理论探索,构建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与优势获得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管理部门及企业利用颠覆性创新价值识别、风险防范及主动应对的“时间窗口”,以及相关政策和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1.3.2 研究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本书以“技术应用—价值创造—优势获取”为逻辑主线,综合分析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价值形成—价值聚合—价值扩散)及优势获得过程(优势产生—优势积累—优势演化)的理论关联,聚焦于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全过程,揭示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研究过程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模型构建—案例分析—对策建议”的具体步骤展开,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fsQCA与仿真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本书的具体内容及结构安排如图1-1所示。
(1)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逻辑与模型构建
颠覆性创新具有前沿性、复杂性、融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逻辑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探索关键因素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存在的影响机制及具体路径,对后发企业获取颠覆性创新价值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薛澜等,2019)。本书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技术发展趋势,梳理总结颠覆性创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进展,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探索研究机会,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价值形成—价值聚合—价值扩散)及优势获得过程(优势产生—优势积累—优势演化)的理论关联,主要以物联网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案例资料为基础,对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分析相关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所构成的连接关系及作用,围绕“技术应用→价值创造→优势获取”构建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探究本土科技企业颠覆性创新优势获取的主要过程,是帮助相关企业认识、把握乃至预测颠覆性创新的关键。
(2)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机制的扎根分析
由探索性案例研究归纳形成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现象及组织的内部要素结构及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一是从案例数据中挖掘深层次的逻辑关联,在理论建构方面具有优越性;二是在一个开放的研究情境下,案例研究更有可能产生更广泛、更简练和更完备的理论。鉴于本书所涉及的人工智能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及其关键机制研究尚无定论,需要收集丰富的数据资料予以支撑,因此采用扎根理论对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分析。为了探索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机制,本书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基于现象抽离概念、形成范畴从而建构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目的在于从现象提炼关键要素并梳理关键要素、自下而上地建构理论。案例数据分析过程遵循扎根理论分析范式,逐项开展资料范畴挖掘、范畴属性识别和范畴关系梳理等步骤,通过对现象的梳理分析,实现理论建构以获得解释性理解,目的在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后发企业培育发展颠覆性创新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创新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图1-1 主要研究内容
(3)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路径的定性比较分析
颠覆性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受到来自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内外部因素同样存在差异影响与综合作用,基于fsQCA探讨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多样性架构,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样的创新影响因素及其价值聚合能够促进颠覆性创新优势积累”这一核心问题,与以往采用线性思维来分析架构问题的研究不同,提出不同情景下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识别策略,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契合颠覆性创新演化特征的分析框架。fsQCA主要基于集合论(Set-Theoretic)对因果条件关系进行建模分析,能够对引起结果发生条件变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同条件变量间的互补/替代性进行识别分析(寿柯炎等,2018)。本书以“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路径”为关键问题,以27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企业案例资料为基础,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检验组织、技术与环境因素构型对AI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影响作用,基于fsQCA探讨颠覆性创新价值优势形成的多样性架构,提出不同情景下的颠覆性创新价值优势形成路径,尝试打开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与优势积累的“黑箱”。
(4)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扩散效应的系统仿真分析
本书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相关概念,并通过总结前几章的研究结果,构建一个企业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扩散的系统动态模型,解构并仿真价值扩散与优势演化的关系。主要从价值创新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根据企业价值扩散效应对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的动态影响构建二阶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3个子系统变量间的数学方程,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企业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重点讨论当价值扩散效应中的主要参数发生变化时,其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程度的差异性。基于理论基础与对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构建了价值扩散效应对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影响理论模型,重点对后发企业价值扩散效应对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的动态影响进行模拟仿真,探讨后发企业价值创造环节与颠覆性创新优势的相互关系,并就过程中对二者产生重要影响或起衔接作用的关键变量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