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书基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方法包括:
(1)文献探讨与分析
本书重点收集整理颠覆性创新与价值创造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具体应用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厘清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与优势获取相关理论体系、发展脉络等相关研究基础,了解颠覆性创新研究发展动态,通过理论研究方法把握研究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逻辑过程的分析框架。
(2)扎根理论与探索性案例分析
扎根理论分析是基于现实案例材料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对相关材料进行逐级缩编和概念提炼的基础上探索核心范畴,然后通过这些范畴之间的客观联系建构实质理论,由于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涉及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多个层面,且不同领域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又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采用扎根理论对典型产业和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和挖掘。在对多家本土后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件、档案数据以及文献材料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探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为构建理论模型和案例研究奠定基础。
(3)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主要基于集合论对要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组态分析,由此对前置条件变量间的交互关系以及不同条件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演化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过程,所以基于fsQCA探讨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多样性架构,能够对促进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4)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从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视角出发,分析多主体参与颠覆性创新过程中通过博弈来实现相互作用以及对结果的影响,可以确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和市场扩散策略选择的最优决策。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和市场扩散是创新系统中多个参与主体在充分考虑其他主体可能选择策略的前提下,制定使自己价值收益最大选择的过程。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对颠覆性创新演化进行仿真,是研究其影响作用及组合效应的重要方式,可以对颠覆性创新的技术主体在价值创造和市场扩散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进行预测和解释,进而得出最优策略组合,为我国颠覆性创新的促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4.2 技术路线
本书以颠覆性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数智赋能视角,紧密围绕“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逻辑与实现机制”这一核心问题,遵循理论分析、模型构建、案例分析等步骤,面向后发企业展开研究。
首先,系统梳理了颠覆性创新及价值创造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理论“缺口”进行探讨,提炼出本书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对物联网等典型科技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梳理出“技术应用—价值创造—优势获取”这一逻辑主线,揭示了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及优势获取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并形成整体概念模型。
其次,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以14家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围绕技术范式转变、组织动态演化和价值网络创新等归纳出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形成机制。基于组态方法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要素的聚合过程进行探讨,主要采用fsQCA方法分析不同维度影响因素对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的影响及组态作用,检验组织、技术与环境因素构型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后发企业价值扩散效应与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进行动态仿真分析,根据后发企业价值扩散效应对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的动态影响构建二阶系统动力学模型,重点探讨并检验价值扩散效应中的主要参数变化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程度,进一步分析颠覆性创新价值扩散效应。
最后,以NEWater、明阳智能为典型案例,剖析价值共创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路径对颠覆性创新产生演化的推动作用,进而探讨其多维度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由此进一步分析技术突破与价值创新的生态运作过程,加快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动态迭代并实现扩展适应。
具体的研究流程与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流程与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