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龙头时方尾,专病专药以点睛
徐师将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成一句话,供我们去理解他的诊疗思路,以方便我们在跟诊时能更准确地抓住核心,即“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而这到底寓意为何?首先,经方主要为伤寒经典中的方剂,可为单方,也可为合方。经方是要凭脉诊来考虑的,对整个组方起着引导作用。它不仅体现了病位、归经,也体现了对于病机的层层分析与剥离,更指导了治则治法的大方向。定了准确的龙头,就相当于抓住了主症与主证,合入常用、效佳的时方,以加强效力或是对兼证进行处理。最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加入治疗患者疾病的专药或者药对,力更专,效更强,标本兼治。
下面就从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吧。
【案一】
某女,56岁。
主诉:胸痛胸闷半月余。
病史:胸痛胸闷半月余,声音低沉,口苦,眼干。高血压病史6年,糖尿病病史3年。晨起空腹血糖8mmol/L。刻下时有胸闷,偶有便秘,不便秘时会有大便不成形,小便有泡沫,纳眠可。左关弦滑尺弱,舌淡胖齿痕、苔薄略黄。
辨证:少阳少阴合病。
治法:调和枢机。
方药:柴胡10g,姜半夏12g,红参6g,黄芩9g,茯苓30g,桂枝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大黄7g,黄连20g,炙甘草6g,制附子10g,炮姜10g,生姜10g,枸杞子30g,党参30g,天花粉24g,龙胆草10g,丹参20g,檀香3g,砂仁10g,大枣5枚。10剂。
服药两周,胸闷消失,继续原方巩固治疗。
【案二】
某男,52岁。
主诉:右手手抖3个月。
病史:患者3个月前出现手抖,下肢无力。晨起空腹血糖6.8mmol/L,血压不稳定。刻下症见口干,二便调,大便成形。脉右弦滑略弱,左关细弦滑,舌红苔薄胖大齿痕。
辨证:少阳厥阴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清上温下。
方药:柴胡10g,半夏12 g,黄芩9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茯苓15g,桂枝10g,乌梅10g,制附子10g,甘草6g,鳖甲10g,龟甲10g,龙胆草6g,珍珠母30g,酸枣仁10g,延胡索10g,全蝎3g,天麻10g,钩藤24g,生姜10g,大枣5枚。20剂。
服药后手抖改善,继续上方,治疗月余,诸症好转。
此二案皆是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龙头来治疗的,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为“伤寒八九日,下之,腹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太阳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三焦枢机不利,表里虚实同病,升降平衡失调。原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铅丹(常以他药替代)构成。其中柴胡、黄芩和里解外,桂枝调和营卫,通达郁阳,以治寒热往来;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泄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在和解少阳的同时,注重调节气机,且镇惊安神。徐师用12个字形容本方的特点——“发中有收,收中有透,相得益彰”。徐师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十分广泛。他将“柴龙牡证”患者的望诊形态总结为“脖子短,偏胖,脸宽”。

徐师在学生微信群中进行经验点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治少阳病,但使用时要注意少阳向少阴的转变,也要注意少阳与厥阴的关系。第一个案例,徐师辨证为少阳少阴合病,此为独创的辨证,其实这里运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四逆汤的变方,旨在先固其根,之后再治便可拨乱反正。而第二个案例,则是从少阳与厥阴入手,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乌梅丸的变方,旨在调整阖与枢的关系,想让疾病从厥阴回出少阳。
“柴龙牡”的病案使我明白,要想准确地确定经方龙头,一定要以脉来定。中取定病位,沉取定虚实。确定好龙头,就是确定了治则的方向,在此情况下,临证配伍时方,便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疗效也一定会出现。而之后,需要积累专病专药,谨慎辨证,大胆使用。
【案三】
某女,33岁。
主诉:手指晨僵3年。
病史:患者手指晨僵3年,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口不干,略苦。大便黏,不成形。月经正常。舌红苔薄白偏干,左右两关不调。
辨证:少阳太阴合病。
治法:调和肝脾。
方药:柴胡10g,桂枝10g,干姜3g,天花粉24g,生牡蛎30g,黄芩9g,炙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10g,茯苓10g,生白术10g,威灵仙20g,青风藤15g,豨莶草15g,透骨草10g,伸筋草10g,全蝎6g,土鳖虫10g。20剂。
二诊:诸症皆可,改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
本案是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龙头,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传入太阴的疾病。少阳为枢,是表证传里的枢机,是三阳传入三阴的枢机。因此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第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又在第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先生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在徐师的这个病案中,患者的主诉即为手指晨僵3年,患类风湿关节炎3年,同时“口不干,略苦”“舌红偏干”,存在着少阳病,“苔薄白”“大便黏,不成形”提示着太阴的疾病。于是龙头定为“柴桂姜”,肝脾同治。肝主疏泄,通达气机,脾生血,为肝提供原料,满足肝之“体阴而用阳”的特性,从而让四肢关节得到濡养。柴胡疏肝解肌,通畅血脉。桂枝通络,助阳化气,调和营卫,《本草纲目》言:“桂枝……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干姜守而不走,温脾阳。而其他的药物,在“龙头”的带领下又可大致分为两类,即柔肝与健脾养血。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青风藤、豨莶草、全蝎、土鳖虫皆为搜风通络、疏散肝气而止痛之品;当归、白芍、川芎入肝经血分,补血活血,缓急止痛,其中,白芍还与前面的柴胡成为药对,治疗肝之郁而不达,并且柔肝、益阴养血。泽泻、茯苓、生白术健脾渗湿,使脾之运化正常,一方面助肝之气机升降正常,另一方面生化气血,为肝提供物质基础。值得一提的是,青风藤与豨莶草是徐师常用的经验药对,前者主治上肢酸痛,后者主治腰以下酸痛。
第二次就诊时,患者诸症皆有好转,少阳郁热及水饮改善。改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太阴为本,兼治太阳、少阳。几个月后,患者基本痊愈。
【案四】
某男,79岁。
主诉:排尿不畅3年,加重两个月。
病史:患者3年前出现间断排尿不畅,检查有前列腺增生。两个月前行腹膜癌手术,排尿不畅加重,尿痛,尿中泡沫多,但夜尿多。既往有糖尿病(晨起空腹血糖7~9.1mmol/L)、冠心病、高脂血症。刻下症见腰酸腰痛,活动后改善,大便可,纳可,眠一般,易生气,心情不爽。舌暗红胖苔黄略腻边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明显,脉两尺浮弦滑,沉取无力。
辨证:肾不化气。
治法:填精化气。
方药:天花粉24g,附子7g,瞿麦30g,茯苓30g,山药30 g,秦艽10g,土鳖虫10g,金荞麦50g,刘寄奴30g,鸡内金15g,水蛭5g,荔枝核10g,女贞子30g,龙葵10g,全蝎5g,乌梢蛇30g,鳖甲10g,三七粉15g,血竭粉9g。10剂。
药后患者症状有改善,继续治疗。
目前最困扰患者的问题是小便不畅,这与既往前列腺病史有关,也与术后元气不足有关。徐师从少阴水气紊乱入手,定下化气、利水、润燥之法。小便问题与肾和膀胱的气化关系十分密切,解决气化问题也是治病之本,故以《金匮要略》中的栝楼瞿麦丸为龙头,其中附子温阳化气,天花粉、瞿麦、茯苓利水润燥,山药健脾消积同时填精化气,全方以“温”“化”“行”为核心,兼顾脾肾。同时,考虑到患者肿瘤术后,在此基础上需调理体质,顺应前面“化”“行”之法,又用全荞麦、鸡内金消积运化,土鳖虫、水蛭、刘寄奴、血竭粉、全蝎、三七化瘀通滞,破血通经,荔枝核行气散结,乌梢蛇搜络,鳖甲软坚散结,龙葵清解余毒。
由此可以看出,在每个病案中,龙头都是一把瞄准靶心的枪,它不仅是对主要症状的把握,也是对病机的准确认识与把握,更是对所有药物的统领。徐师常说,用每一个药物时,都需要搞清楚它们是起什么作用的,如若说不出来,便不能用。那么,如何明了自己所用药物的作用呢?一方面是让这些药物跟随着龙头的经方,另外一方面则是根据其他具体的病理状况以加减。仲景之方不仅仅妙在简单的药物、剂量,更妙在其背后配伍的医理与指导思想。所以,当辨证无误,选择了准确的经方针对核心病机,我们之后的配伍便很灵活,或是加强前面的功效,或是抑制前方的太过,或是弥补前方的不足(如照顾兼证),或是辨病用药,最终达到标本同治,主次兼顾。总之,掌握了经方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一切或许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