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周口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药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咳嗽

咳嗽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病因病机】

1.外感病因 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其中尤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伤病因 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迁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总之,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诊断】

1.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2.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 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

2.肺胀 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 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苦杏仁、白前、荆芥、防风、紫苏子、陈皮、桔梗、百部、款冬花、炙甘草。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喉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黏,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牛蒡子、前胡、黄芩、薄荷(后下)、桔梗、芦根、甘草。

咳嗽甚者,加前胡、瓜蒌、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金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燥邪犯肺证

证候: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苦杏仁、北沙参、麦冬、浙贝母、淡豆豉、栀子皮、瓜蒌皮、梨皮。

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黄、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4.痰热壅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黏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黄芩、栀子、全瓜蒌、橘红、知母、浙贝母、苦杏仁、桔梗。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5.痰湿阻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厚朴、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炙甘草。

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6.肺气虚证

证候:咳嗽,咯痰无力,咳声低弱,痰吐稀薄,神疲或乏力或气短,动则加重,自汗,畏风寒,极易感冒,舌质淡,或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弱。

治法:补肺固表,宣肺止咳。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党参、黄芪、防风、白术、茯苓、五味子、紫菀、苦杏仁、陈皮、炙甘草。

7.气阴两虚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太子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玉竹、桑叶、浙贝母、款冬花、炙甘草。

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叶,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牡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临证备要】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

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

1.体针

(1)外感咳嗽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主穴为天突、中府、肺俞、列缺、合谷;配穴,风寒配风池、风门。风热配大椎、曲池。燥邪伤肺,配太溪、照海。咽喉痛配少商放血。发热加大椎、外关。

操作: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余穴毫针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方义:天突为任脉穴,任脉入咽喉,针刺天突可疏导咽喉及肺系气血,达到降气止咳的治标目的。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选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与募穴中府,俞募相配,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2)内伤咳嗽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主穴为天突、肺俞、太渊、三阴交;配穴,痰湿侵肺配阴陵泉、丰隆、足三里。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配膏肓、太溪。痰热郁肺,配尺泽;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法。咳嗽伴胸闷取内关、膻中等穴;伴头痛取太阳、头维;伴鼻塞取迎香、合谷;肺气虚取肺俞、脾俞;咳嗽伴漏尿者,取肾俞、腰阳关、委中。咯血配孔最。

操作:天突操作同前,余主穴用毫针平补平泻法,或加用灸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天突降气止咳以治标。内伤咳嗽,肺阴损耗,肺失清肃,取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令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2.耳针

主穴:支气管、支气管、平喘、神门、肺。

配穴:枕、内分泌、脾、大肠。

操作:毫针常规操作,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3.埋针(穴位埋线)咳嗽、体虚汗多、易感冒者,选双侧足三里、肺俞、风门、脾俞等穴位埋线。

埋线方法:将00号羊肠线2cm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或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每次选5~6个穴位,半个月埋线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过敏反应。

二、灸法

1.风寒证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采用麦粒灸,3~5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或予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2.痰湿证 选穴双侧足三里、丰隆,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3.虚证 可配合隔物灸法(隔姜灸、隔中药粉灸)。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肾俞等穴隔姜灸,每穴5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灸后避风寒。纳差、便溏取神阙穴,怕冷取督脉及夹脊穴。

三、拔罐疗法

取背部腧穴为主,取穴定喘、肺俞、肺底(经验部位,背部后正中线与腋后线连线中点平第7胸椎处)。可采用走罐法、留罐法。对于肺热较重者,选择背部太阳经及肺经,辨证取穴,运用闪罐、走罐、留罐等多种手法进行治疗。

四、穴位贴敷

1.清化痰喘膏(自制穴贴药物)

主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咳嗽。

取穴:肺俞、天突、大椎等。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葶苈子30g,川贝10g,薄荷6g,桔梗10g,黄芩10g,半夏10g,甘草3g。

用法:上药打粉,姜汁调和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大承气汤

主治:热邪入腑,肺热腑实,咳嗽伴大便干燥者。

取穴:神阙。

方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用法:研粉,蜂蜜调和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大便正常后停止贴敷。

五、穴位注射

长期慢性咳嗽可选择胸腺肽、红芪针穴位注射。辨证选取肺俞、定喘、脾俞、肾俞、膏肓等穴,每次取1~2穴,应用1mL注射器,每穴注射药液0.5mL,选穴由上而下依次轮换,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需要注意过敏反应,注射时应平刺或斜刺,避免直刺伤及肺脏。

六、中药熏蒸

选用荆芥10g,陈皮10g,紫菀20g,百部20g,白前20g,桔梗20g,甘草6g。将中药加水1000~1500mL,煎煮20分钟左右,煮沸后将药液倒入有嘴壶中,盖住壶口,趁热将壶嘴对准患者口鼻熏蒸,并令患者重吸之。凉后加热,反复重吸,每日1剂,早晚各1次。熏蒸前先用手背试探蒸汽温度,至手背无烫灼感,方可以口鼻重吸,避免蒸汽烫伤口鼻。

七、中药封包、磁疗

选用具有活血逐瘀、温经止血、通络止痛、散寒通痹的药物成分,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发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行气止痛等作用。可调和气血,祛风散寒,解除疼痛。对于各种类型的咳嗽均有较好疗效,并且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疗效稳定。

八、放血疗法

适用于发热患者,多选用大椎穴针刺放血配合拔罐,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且无毒副作用。亦可选用双侧耳尖放血疗法清肺泄热,具有较好的退热、止咳功效。合并咽痛者,取少商穴放血能迅速缓解咽喉肿痛。

九、刮痧治疗

肺热咳嗽者,选大椎、肺俞、定喘等背部腧穴刮痧治疗,具有清泄肺热、止咳化痰功效。

十、手指点穴

兼头痛者,可给以手指点穴(太阳、头维、四神聪、风池等穴位),通络止痛,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经验方及医院制剂】

一、经验方

1.慢性过敏性咳嗽经验方 柴胡、黄芩、党参、桑白皮、半夏、陈皮、蝉蜕、僵蚕、杏仁、紫菀、浙贝母、生姜、大枣、防风、甘草。

功效:疏利少阳,调畅气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日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

2.痰湿型咳嗽经验方 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苍术、半夏、陈皮、滑石、佩兰、砂仁、茯苓、甘草。

功效:宣畅气机,燥湿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5日。

二、医院制剂

1.咳嗽伴发热者:青蒿解毒饮。

主要成分:青蒿、板蓝根、槟榔、炙甘草、杏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抗毒抑菌。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

2.痰热壅肺型咳嗽:清金合剂。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贝母、地龙、桔梗、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蝉蜕、橘红、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腹泻。

3.咳嗽日久,肺脾气不足,自汗、易感冒者:加味玉屏风丸。

主要成分: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苍耳子、胆南星、路路通。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表实无汗者慎用,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4.咳嗽伴过敏性鼻炎:鼻得乐合芳香通窍丸。

(1)鼻得乐

主要成分:白芷、龙胆草、石膏、薄荷、藁本、蔓荆子、柴胡、蒲公英、苍耳子、辛夷。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清热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2)芳香通窍丸

主要成分:黄芪、茯苓、炒苍耳子、太子参、防风、荆芥、细辛、诃子、白术、桔梗、甘草、桂枝、石菖蒲。

功能主治:补肺健脾,芳香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其他疗法】

传统保健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内养功等传统保健气功,对调节人体免疫力、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适合各种急慢性咳嗽人群。练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践体会来决定自己的锻炼强度,循序渐进,使身体微微汗出,切忌大汗当风。

【中成药辨证应用】

一、口服中成药

1.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适用于咳嗽伴发热、肌肉酸痛者。

2.苏黄止咳胶囊 适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咳嗽、咽痒、呛咳阵咳、气急,对冷空气、异味敏感者。临床多用于感冒后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符合上述证候者。

3.肺力咳胶囊 适用于咳嗽痰多,痰热壅肺型咳嗽,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降气祛痰的功效。

4.川贝枇杷露 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咳痰不利、咽喉肿痛、胸闷胀痛者,具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5.橘红颗粒 适用于痰热、痰湿型咳嗽,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二、中成药注射剂

1.痰热清注射液 适用于痰热壅肺型咳嗽、咯黄痰者,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血必净注射液 适用于咳嗽伴发热、感染性休克等重症感染患者,具有化瘀解毒的作用。

【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痰液的色、质、量、味等。

2.注意观察体温、呼吸及痰液性状等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咳痰脓血相间、腥臭或咳血等症,或出现体温骤降、四肢不温、心悸、汗出、嗜睡等厥脱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救治。

二、生活起居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温湿度适宜,禁止吸烟,防止灰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2.风寒咳嗽患者病室应温暖向阳;风热、肝火犯肺咳嗽患者病室宜凉爽;痰湿咳嗽患者病室应干燥;阴虚肺燥咳嗽患者病室空气宜保持湿润。

3.重病痰多者宜侧卧,定时更换体位,以利于痰液咳出。咳痰不畅或痰液黏稠者,应协助翻身拍背或给予雾化吸入,以助排痰。

三、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可食梨、新鲜萝卜等水果、蔬菜,忌肥甘、油腻、煎炸、过咸、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鼓励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的排出。

1.风寒袭肺证 宜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品,如杏仁粥、姜糖水等,忌服梨膏。

2.风热犯肺证 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之品,如梨粥、藕粥等。

3.燥邪犯肺证 宜食清肺润燥、疏风清热之品,如梨粥、枇杷、甘蔗等生津润肺止咳,也可用麦冬煎水代茶饮。

4.痰热壅肺证 宜食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之品,如川贝、梨、枇杷、荸荠、竹笋、甘蔗等。忌辛热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5.痰湿阻肺证 宜食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之品,如陈皮粥等,忌糯米、甜食、肥脂肉类等。

6.肺气虚证 宜食补肺固表、宣肺止咳之品,如川贝、冰糖雪梨水、花生、胡萝卜、猪肺、核桃、白木耳等。

7.气阴两虚证 宜食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之品,如银耳、百合、甲鱼等。

四、情志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的咳嗽患者要加强情志护理,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自我情志调摄的方法,保持心情愉快。

五、用药护理

1.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祛痰、止咳药物,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咳嗽剧烈时可即时给药。外感咳嗽者,汤药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风寒者,中药汤剂宜武火煎煮热服,但不可久服,以防损伤正气。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以免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燥热犯肺者,汤剂宜少量多次服用。

2.病重卧床者,服祛痰药后注意体位引流,以免咳痰不畅,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六、健康教育

1.注意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外邪侵袭。改善生活环境,提倡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危害。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可多按摩面部迎香穴及足三里穴艾灸,夏季行穴位敷贴以扶正固本。保持心情舒畅及乐观的情绪,避免急躁易怒。

3.注意饮食调护,根据个体体质情况注意饮食宜忌,多吃新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煎炸、肥甘油腻之物。

4.指导患者减轻咳嗽的方法,如少量饮水润喉、舌尖顶上腭等。患者咳嗽时以手帕或纸捂嘴,使痰飞沫勿向周围乱喷,不随地吐痰。

【治未病原则及措施】

1.冬病夏治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法适用于各类慢性咳嗽患者。

2.灸法 平时艾灸双侧足三里,具有较好的健脾益气、补气固表、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减少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3.中药膏方 对长期慢性咳嗽患者,可选择中药膏方长期调护。

(周口市中医院肺病科:董春英,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