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周口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药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喘病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 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 肺系久病咳伤肺气,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

总之,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便成为喘病。

【诊断要点】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鉴别诊断】

1.气短 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像喘病呼吸困难之甚。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迫也。”但气短进一步加重,可呈虚喘表现。

2.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论治】

1.风寒闭肺证

证候: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解表宣肺。

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2.表寒里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咯痰黏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生石膏、炙麻黄、杏仁、炙甘草。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3.痰热壅肺证

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泄肺。

方药: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

若痰多黏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等以清热。

4.痰浊阻肺证

证候: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

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夹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5.肺气郁痹证

证候: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

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宜配合甘麦大枣汤宁心缓急。本证宜劝慰患者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6.水气凌心证

证候: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芍药、葶苈子、大枣。

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酸枣仁养心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

7.肺气虚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肌肉瘦削,痰多。舌质淡红或舌质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固表。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熟地黄、紫菀、桑白皮。

若寒痰内盛,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肺脾同病,可与补中益气汤配合治疗。若伴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黏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8.肾气虚证

证候: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气不得续,形瘦神惫,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跗肿;或干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质淡,苔薄或黑润,或舌质红少津,脉微细或沉弱,或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党参、蛤蚧。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淫羊藿(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此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紫石英、沉香等。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质黯黑,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9.正虚喘脱证

证候: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表。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参附汤益气回阳,黑锡丹镇摄浮阳,纳气定喘。应用时尚可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固脱。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以纳气定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固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黄、山萸肉、龙骨、牡蛎以益气救阴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

【临证备要】

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

1.体针 疏风解表,取风池、列缺、外关等穴;清热解表,取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平喘取定喘、大椎、天突、肺俞等穴;化痰取丰隆、鱼际等穴;胸闷取内关、膻中等穴;风寒闭肺伴头痛取太阳、头维,鼻塞取迎香、合谷;肺气虚取肺俞、脾俞;肾不纳气,取肾俞、腰阳关;咳嗽伴漏尿者,取委中;肺气郁闭,配中脘、太冲。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30分钟,每日1~2次,5日为1个疗程。

2.耳针 取穴支气管、交感、肾上腺;配穴平喘、过敏区、内分泌、胸;肺心病:心、肺、脾、心血管、皮质下。

操作:毫针常规操作,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3.埋针(穴位埋线) 取穴肺俞、风门、大椎;痰多配丰隆,体虚汗多、易感冒配足三里。

埋线方法:将00号羊肠线2cm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或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每次选穴5~6个穴位,半个月埋线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过敏反应。

二、灸法

灸法适用于痰浊阻肺、肺脾肾气虚患者。

痰浊阻肺选穴:双侧足三里、丰隆,中脘、神阙等腹部穴位。

肺脾肾气虚选穴: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等穴位。

对于虚证患者,可配合隔物灸法(隔姜灸、隔中药粉灸),主要选取神阙穴和督脉夹脊穴。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三、穴位贴敷

1.自制清化痰喘膏

主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引起的咳嗽,喘息诸症。取穴:肺俞、天突、大椎等。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葶苈子30g,川贝10g,桔梗10g,黄芩10g,半夏10g,甘草3g,薄荷6g。

用法:上药打粉,姜汁调和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自制寒喘膏

主治:寒饮伏肺证、寒邪闭肺证所引起咳嗽、气喘等症。

取穴:肺俞、天突、膏肓、定喘等。

方药:麻黄10g,桂枝10g,细辛3g,杏仁10g,干姜6g,五味子10g,炒白芍20g,白芥子5g,半夏10g。

用法:上药打粉,姜汁调和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3.大承气汤

主治:热邪入腑,肺热腑实,大便干燥。

取穴:神阙。

方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研粉蜂蜜调和。

用法:研粉,蜂蜜调和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大便正常后停止贴敷。

四、穴位注射

喘息急性发作期可选择胸腺肽、红芪针、参附针穴位注射,选穴:肺俞、定喘、天突;喘息缓解期可选择胸腺肽、红芪针穴位注射,选穴:肺俞、定喘、脾俞、肾俞、膏肓。

操作:每次取1~2穴,应用1mL注射器,每穴注射药液0.5mL,选穴由上而下依次轮换,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需要注意过敏反应,注射时应平刺或斜刺,避免直刺伤及肺脏。

五、中药熏洗

伴眠差、入睡困难,给以宁神散(夜交藤、远志、酸枣仁、川芎、知母、茯神、合欢皮、丹参、朱砂等)熏洗双足,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伴口唇发绀、舌下络脉迂曲,有血瘀征象,给以足浴散(红花、杜仲、桑寄生、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牛膝等)熏洗双足,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操作: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六、中药封包、磁疗

适用于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所引起的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具有化瘀通络、化痰散结、纳气平喘、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病程的作用。

操作: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七、放血疗法、拔罐疗法

发热患者,多选用大椎穴针刺放血配合拔罐,每日1次,发热时应用,每日1次,发热时用,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且无毒副作用。对于肺热较重者,选择背部太阳经及肺经,辨证取穴,运用闪罐、走罐、留罐等多种手法进行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选用双侧耳尖放血疗法清肺泄热,每日1次,具有较好的退热、止咳功效。

八、刮痧治疗

肺热咳喘患者,选大椎、肺俞、定喘等背部腧穴刮痧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具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功效。

九、手指点穴

风寒束表兼头痛者,可给以手指点穴(太阳、头维、四神聪、风池等穴位),通络止痛,每日1次,每次15~20min。

【经验方及医院制剂】

一、经验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1.肺气虚证 黄芪、黄精、党参、白术、茯苓、浙贝母、地龙、厚朴、陈皮、紫菀、矮地茶、淫羊藿。

功效:补肺健脾,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2~3个疗程。

2.肾气虚证 黄芪、人参、山茱萸、枸杞、五味子、浙贝母、地龙、赤芍、陈皮、紫苏子、矮地茶、淫羊藿。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2~3个疗程。

3.气阴两虚证 黄精、人参、麦冬、枸杞、五味子、浙贝母、地龙、熟地黄、陈皮、肉桂、牡丹皮、紫苏子、百部。

功效:补气养阴,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2~3个疗程。

二、医院制剂

1.发热者:青蒿解毒饮。

主要成分:青蒿、板蓝根、槟榔、炙甘草、杏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抗毒抑菌。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

2.实喘:痰热壅肺证者,清金合剂。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贝母、地龙、桔梗、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蝉蜕、橘红、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腹泻。

3.外寒内饮型咳喘:温肺止咳合剂。

主要成分: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苦杏仁、川贝母、茯苓。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虚汗证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4.虚喘,肺脾气不足,自汗、易感冒者:加味玉屏风丸。

主要成分: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苍耳子、胆南星、路路通。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表实无汗者慎用,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其他疗法】

呼吸导引操:其要领是发六声,“嘘、呵、呼、呬、吹、嘻”,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三焦”。能有效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强身健体,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能力,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的发生。适合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的康复。练习者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来决定自己的呼吸深度和强度,循序渐进。

【中成药辨证应用】

一、口服中成药

1.强力枇杷露 适用于痰热经久不愈型咳喘患者,具有清热化痰、敛肺止咳的功效。

2.桂龙咳喘宁胶囊 适用于外感风寒,痰湿内阻型咳喘,具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

3.人参保肺丸 适用于肺气亏虚,咳喘无力的虚劳久咳,具有益气补肺、止咳定喘的功效。

4.补肺活血胶囊 适用于喘病后期,肺心病(缓解期)属气虚血瘀型患者,具有益气活血、补肺固肾的功效。

二、中成药注射剂

1.痰热清注射液 适用于痰热郁肺型咳嗽,咳黄黏痰,胸闷,气喘,舌红,苔黄,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平喘的功效。

2.参麦注射液 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咳嗽,咳痰无力,动则加重,舌红,少苔,具有补气养阴、纳气平喘的功效。

3.参附注射液 适用于阴阳两虚型,病危、病重、喘脱,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功效。

【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呼吸、痰液、神志、面色及有无缺氧情况。

2.病情轻者多表现为气急迫促、呼吸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预后较好;病情重者稍动即喘息不已、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预后较差。喘病时可见咳嗽咳痰,一般痰白清稀者,为风寒袭肺;痰多色白黏腻者,多为痰浊阻肺;色黄稠者多为痰热郁肺。

3.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而不整,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气不得续,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见结、代,多为肺气将绝、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胸背部保暖。室内严禁吸烟,还应避免粉尘和特殊气味的刺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取半卧位,以缓解憋气的症状。喘重时取端坐位,胸前可置枕头等物使之趴伏,以减轻疲劳。

3.有痰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将痰液咳出。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翻身拍背或雾化吸入,以利于排痰。

三、饮食护理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1.风寒闭肺证 宜进食解表宣肺之品,如葱白、生姜等。

2.表寒里热证 宜进食清热宣肺之品,如梨、冬瓜、金银花等。

3.痰热壅肺证 宜进食清热泄肺之品,如柚子、薏米、银耳百合粥等。

4.痰浊阻肺证 宜进食燥湿化痰之品,如花生、豆浆、罗汉果、白萝卜等。

5.肺气郁痹证 宜进食开郁降气之品,如橘子、荞麦、苦瓜、芹菜等。

6.水气凌心犯肺证 宜进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冬瓜、苦瓜、玉米、白萝卜等。

7.肺气虚证 宜进食补肺固表之品,如红枣、泥鳅、山药、糯米等。

8.肾气虚证 宜进食补肾纳气之品,如枸杞、黑芝麻、鹌鹑蛋等。

9.阴阳离决(喘脱) 宜进食扶阳固表之品,如羊肉、鲫鱼、胡萝卜等。

四、情志护理

应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释病情,消除紧张、忧虑、悲观、急躁等不良情绪。因“怒则气上”,易加重呼吸困难,故喘病患者尤当戒怒,遇事要冷静沉着,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志所伤。

五、用药护理

1.麻黄汤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汤药宜温服,药后应避风寒。麻杏石甘汤中生石膏宜先煎30分钟,汤药宜凉服。

2.并注意观察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汗出情况。汤药可口服给药,亦可超声雾化吸入,病重者宜少量多次给药。

六、健康教育

1.起居有常,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防止外邪入侵。一旦出现感冒或咳嗽,要及时医治。

2.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因情志过激、七情内伤而诱发疾病。

3.加强身体锻炼,可做呼吸操、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4.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辛辣海鲜,戒烟酒,避免有害气体及烟尘刺激。

5.对肺肾两虚而喘者,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喘脱危证的发生。

【治未病原则及措施】

1.冬病夏治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氧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2.灸法 平时艾灸双侧足三里,具有较好的健脾益气、补气固表、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减少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3.中药膏方 对长期慢性咳喘病患者,可选择中药膏方长期调护。

(周口市中医院肺病科:董春英,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