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周口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药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

【病因病机】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伤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感冒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总之,感冒是否发生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二是邪气是否强于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症状较轻。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鉴别诊断】

1.外感咳嗽 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外感头痛 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与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 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 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之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则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2.风热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本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

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壳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生,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酸软无力,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重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大青叶、板蓝根、重楼(蚤休)、贯众、石膏等。

3.暑湿证

证候: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本方以香薷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

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4.体虚证

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其证治与常人感冒不同。

(1)气虚感冒

证候:素体气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

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

(2)阴虚感冒

证候: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葳蕤汤加减。方中以白薇清热和阴,玉竹滋阴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阴伤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黄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临证备要】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4.重视解表达邪和宣通肺气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5.注意 感冒的治疗一般禁用补法,以免敛邪,但若体虚之人,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又当在解表剂中佐以益气、养阴等补益之品,以扶正祛邪。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

1.体针

(1)取穴

风寒型:风池、迎香、列缺、外关。

风热型: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随症配穴:头疼加印堂、太阳;肌肉酸痛加肩井、风门;咽痛加鱼际、商阳。

(2)取穴说明:风寒外感肺系、窍道,治疗以太阳、阳明、少阳经为主。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具有解表作用,可通用于各种感冒;外关是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脉,以助祛风散寒的力量,配列缺宣肺兼疏风;风热者,用大椎以清热,配曲池、合谷以解表泄热。鼻塞、流涕刺迎香;头痛刺印堂、太阳;肌肉酸痛加肩井、风门,均属局部选穴。咽痛刺鱼际、商阳出血,属循经取穴。

(3)操作:先取风池、迎香,施以捻转手法,使头皮和鼻腔内有明显感觉,对解除局部症状有效。大椎直刺2cm,捻转使针感向背部扩散。余穴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2次,5日为1个疗程。

(4)时行感冒针刺要点:针刺同体针基本方。高热加大椎、曲池,或加十宣放血;针风池时,感应宜向头颞部扩散,对疏通鼻窍和解除头痛有效;针后如鼻仍不通,可加迎香透鼻通;头痛不止加太阳;兼有发热时可摇大针孔放血;发热较甚取大椎、曲池,中度刺激可发汗;高热、惊厥者,以三棱针点刺十宣放血。余穴采用常规刺法。

2.耳针 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者,取穴:内鼻穴、外鼻穴、肺穴、气管穴;咽干、咽痒、咽痛为主者,取穴:咽喉、扁桃体穴、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以解除其症状;纳食无味加脾穴、胃穴、三焦穴;头痛、头晕加枕穴,发热加屏尖穴。

毫针常规操作,强刺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上述诸穴,内鼻、外鼻、肺、气管穴能宣肺解表,开鼻通窍。咽喉、扁桃体、轮1~6穴能消炎、止痛、清喉利咽;取胃穴、脾穴、三焦穴能调和胃脾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机体尽快恢复。

3.腕踝针 取穴以上1为主穴,根据症状配合上2、上5、上4等穴位。取40mm毫针,针尖向上,沿皮下水平刺入。每日1次,病愈而止。

二、灸法

1.热敏灸 治以疏风解表散寒。采用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及循经往返灸等方法。取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对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前额紧痛的风寒感冒,进行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或紧压重感扩散至整个前额,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太阳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扩散至两侧颞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日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日即可。

(2)对于头项强痛的风寒感冒,进行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风池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头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日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日即可。

(3)对于恶风、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的风寒感冒,分别按序对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穴循经往返和接力灸,振奋督脉阳气,祛寒解表,可觉热感沿头项背腰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日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日即可。

热敏灸治疗风寒感冒越早越好。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感冒流行季节可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2.隔姜灸 取大椎、肺俞、风门、足三里。隔姜灸常规操作,每穴5~7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灸15分钟,5次为1个疗程。

三、穴位贴敷

1.清化痰喘膏(自制穴贴药物)

主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咳嗽。

取穴:肺俞、天突、大椎等。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葶苈子30g,川贝10g,薄荷6g,桔梗10g,黄芩10g,半夏10g,甘草3g。

用法:上药打粉,姜汁调和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大承气汤

主治:热邪入腑,肺热腑实,大便干燥。

取穴:神阙。

方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用法:研粉,蜂蜜调和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大便正常后停止贴敷。

四、穴位注射

发热患者,用维生素B6 100mg穴位注射双侧曲池穴帮助退热,每日1次,热退即止。气虚伴纳差患者,用胃复安10mg 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益气和胃,每日1次。

五、中药熏洗

风寒感冒患者,可用艾叶煮水熏洗双足,温经散寒,鼓舞正气,每日1次。

六、拔罐疗法

适用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本法具有疏风解表通络作用。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采用走罐法、留罐法。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肩井、身柱。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刺激不宜过强,以皮肤潮红为度;嘱患者注意背部保暖。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或针刺后在背部太阳经用走罐法。

七、放血疗法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均可应用。选用点刺法、刺络法以祛风解表。患者先取仰卧位,消毒后,点刺太阳、少商,挤出少量血液,出血量以1mL为宜;然后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点刺大椎穴,挤出少量血液,出血量以1~3mL为宜;最后用刺络法委中穴放血,放血量以3~5mL为宜。此法治疗感冒时,常配合拔罐技术使用,放血后在大椎穴留罐。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背部保暖,勿使背部受寒。

八、刮痧疗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取肺俞、风门、大椎或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刮痧治疗。

九、手指点穴

兼头痛者,可给以手指点穴(太阳、头维、四神聪、风池等穴位),通络止痛,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经验方及医院制剂】

一、经验方

1.风热感冒咽痛经验方 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黄芩、蝉蜕、杏仁、玄参、芦根、甘草。

2.风寒感冒咳嗽经验方 桔梗、白前、甘草、荆芥、陈皮、辛夷、紫菀、杏仁、百部、紫苏叶、炒六神曲。

3.风寒感冒轻证 可用生姜10g,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二、医院制剂

1.风热感冒,伴低热者:青蒿解毒饮。

主要成分:青蒿、板蓝根、槟榔、炙甘草、杏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抗毒抑菌。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

2.风热感冒,伴肺热炽盛咳嗽者:清金合剂。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贝母、地龙、桔梗、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蝉蜕、橘红、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腹泻。

3.气虚感冒,汗出卫表不固者:加味玉屏风丸。

主要成分: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苍耳子、胆南星、路路通。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表实无汗者慎用,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4.感冒伴有鼻炎,出现鼻塞、流涕、头痛症状者:鼻得乐合芳香通窍丸。

(1)鼻得乐

主要成分:白芷、龙胆草、石膏、薄荷、藁本、蔓荆子、柴胡、蒲公英、苍耳子、辛夷。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清热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2)芳香通窍丸

主要成分:黄芪、茯苓、炒苍耳子、太子参、防风、荆芥、细辛、诃子、白术、桔梗、甘草、桂枝、石菖蒲。

功能主治:补肺健脾,芳香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感冒伴有咽炎病史,出现咽喉不利、咳痰、频繁清嗓者:润喉利咽丸。

主要成分:当归、浙贝母、北沙参、麦冬、玄参、乌梅、僵蚕、牡蛎、郁金、青皮、莪术、甘草。

功能主治:滋阴润喉,理气化瘀,祛痰。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其他疗法】

1.食疗法

(1)姜糖茶:取红糖、生姜、红茶各适量,煮汤频饮,适用于风寒感冒。

(2)葱白粥:将生姜捣烂,糯米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熬粥;等到粥熬好之后加入捣烂的生姜、葱白还有米醋,搅拌均匀服用,适用于风寒感冒。

2.自行穴位按摩 将双手手掌搓热,擦点迎香穴、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每个穴位数十次,可缓解鼻塞、头痛等症状。

3.导引疗法 八段锦由八个基本动作组成,简单易学,适用于大多数人群,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来鼓动人体正气,调整阴阳平衡,帮助人体驱邪于外,可减轻感冒症状、帮助退热、缩短病程。

【中成药辨证应用】

1.风寒感冒 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等。

2.风热感冒 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

3.时行感冒 用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

4.暑湿感冒或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 用藿香正气丸(水、软胶囊)等。

5.气虚易于感冒 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恶寒、发热及汗出等情况。风寒证多无汗,风热证多有汗;汗出热退则病退,汗出热不解则病进;若大汗淋漓,口渴引饮,则津液耗伤,有传变入里或竭阴亡阳之虑。

2.观察患者鼻涕和痰液的色、质、量、气味。一般鼻流清涕、痰稀色白为风寒;鼻流浊涕、痰黏或黄为风热;若痰液由稀变稠,由白变黄,为寒郁化热的表现;若鼻涕黄稠臭秽,可能为鼻渊。

3.若高热持续不退,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神志异常、颈项强直、皮肤及巩膜黄染、乳蛾肿大等症状,若出现嗜睡、表情淡漠等症,常为神昏的先兆。

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应安静、整洁、舒适,定时通风,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劳逸结合,病重、体虚者宜卧床休息。

2.风寒及气虚感冒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室温可稍高;风热及阴虚感冒者,室内宜凉爽、湿润;暑湿感冒者应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与湿度;体虚感冒者应根据体质状况,适当运动,增强正气;时行感冒患者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传染,室内可食醋熏蒸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三、饮食护理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食为主,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补充津液,以助汗源。忌食辛辣、肥腻、煎炸之品,戒烟酒。

1.风寒感冒 宜食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物,如生姜、葱白、芫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

2.风热感冒 宜食辛凉解表、宣肺清热的食物,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感冒 宜食清暑祛湿解表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气虚感冒 宜食益气解表的食品,如山药粥、黄芪大枣粥、牛奶等。

5.阴虚感冒 宜食滋阴解表的食物,如豆腐、银耳、海参等。

四、情志护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用药护理

1.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宜武火快煎。风寒感冒和体虚感冒中药应热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盖被以利周身汗出,或服热汤以助汗源。服药后以遍身微微汗出为佳,避免过汗伤及正气;外感暑湿、风热者汤药宜温服,如汗出热退、身凉脉静,可不必尽剂,如汗出过多,要停药,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2.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之品,以免收敛,影响发汗效果。服药后应嘱患者不要汗出当风,以免再次受邪。

六、健康教育

1.慎起居,适寒温。根据气候变化等及时增减衣物,冬春季节尤当注意防寒保暖,夏季不可贪凉露宿,避免淋雨。劳动或运动后汗出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避免汗出当风。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易感者,可坚持每日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

3.感冒时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煎炸之品。虚人进补要慎重,不可误补或过补留邪。时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治未病原则及措施】

1.平时艾灸双侧足三里,具有较好的健脾益气、补气固表、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作用。

2.导引锻炼能有效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强身健体、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体虚感冒的患者,可长期口服时令膏方补益正气,防治疾病发生。

(周口市中医院肺病科:董春英,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