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周口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药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哮病

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机】

1.脏气虚弱 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哮病属于肺系疾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 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总之,宿痰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

【诊断要点】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和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鉴别诊断】

1.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实证多为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虚证多为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2.辨寒热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辨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寒痰证内外皆寒,谓之冷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多伴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苔白滑,脉浮紧。热痰证痰火壅盛,谓之热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常伴有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或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辨脏腑 虚证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异。肺气虚者,证见自汗畏风,少气乏力;脾气虚者,证见食少便溏,痰多;肾气虚者,证见腰酸耳鸣,动则喘乏。此外,还应审其阴阳气血之偏虚,详加辨别,分清主次。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痰闭阻证(风哮)

证候: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升降散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白果、甘草、防风。

2.风寒闭肺证(寒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款冬花、甘草。

3.风热闭肺证(热哮)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扇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

4.肺气虚证(虚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补肺汤加减。五味子、党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

二、缓解期

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

证候: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肺肾气虚证

证候: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参蛤散合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人参、蛤蚧、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

【临证备要】

1.哮病发作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实证如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可渐次向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转化;虚证如感外邪或有其他诱因,亦可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冷哮日久,或治疗中长期过用温燥,在里之寒痰、湿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为寒热夹杂或外寒里热之证;热哮日久,或屡用凉下,损伤中阳,也可能转为冷哮。

3.无论冷哮、热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屡愈屡发,都会使人体正气日耗,由实证向虚证方向转化,成为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之证。在病程中,因痰浊伏于内,痰阻气壅,血行不畅,可转为痰瘀互结之证,日久病及于心,正气衰微。

【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

1.体针

取穴:肺俞、定喘、大椎;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操作:根据患者病情施以补泻手法,或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30分钟,每日1~2次,5日为1个疗程。

2.耳针 发作期取定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每次取2~3穴,毫针刺,捻转法中、强刺激,每日1次;未发时可耳穴埋豆于脾、肾、内分泌等穴,每日或隔日1次。

3.埋线疗法

主穴:定喘、肺俞。

随证选配:①风寒者加风池,风热加合谷。②痰浊阻肺者加丰隆。③脾气虚者加脾俞。④肾不纳气者加肾俞、关元。⑤易感冒者加足三里。⑥心律不齐者加心俞。

操作方法:将00号羊肠线2cm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或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每次选5~6个穴位,半个月埋线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需注意过敏反应。

二、灸法

1.隔姜灸、隔附子饼灸 选定喘、肺俞、大椎、风门、膻中等穴。每穴5~7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后避风寒。

2.三伏天灸

选穴

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双)。

第三组:肾俞(双)、定喘(双)、心俞(双)。

操作方法:先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索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的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重量/体积比,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药物研成粉,制成膏剂备用。

(1)敷贴:每块药饼用5cm2直径的圆形或方型胶布贴于相应的穴位上,一般每次以6~8个穴位为宜。

(2)贴药: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1组穴位,通常2~3组穴位交替使用。

(3)贴药时间: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酌减,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4)疗程:三伏天每次灸10日,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伏前加强、伏后加强),一般3年为1个疗程。

3.麦粒灸

主穴

发作期:肺俞、膻中、大椎、天突、定喘。

缓解期:肺俞、膻中、大椎、脾俞、肾俞。

伏灸穴:①肺俞、大椎、风门、定喘;②脾俞、心俞、膻中、足三里;③肾俞、膏肓、气海、关元。

配穴:寒饮伏肺配风门、孔最;痰热遏肺配合谷、曲池。

操作:每次选用3~4穴,先灸背部腧穴,再灸腹部及四肢部腧穴。发作期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每次每穴灸7~9壮,每日施灸1~2次,10次为1个疗程;缓解期用半粒米软丸样艾粒,每穴灸5~7壮,隔日或隔2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个月隔2日1次,可将穴位分为2~3组,交替使用,坚持灸3~6个月。

伏灸法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施灸。分别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日施灸,共灸3次。也可从初伏开始,每隔2~3日灸1次,共灸10次。初伏取第1组穴,中伏取第2组穴,末伏取第3组穴。每年1次,连续治疗3年。

三、穴位贴敷

1.白胡散

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细辛、甘遂各1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调制成饼,在夏秋伏天贴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胶布固定。贴1~2小时取下。每10日贴敷1次,每年贴3次。

2.哮喘膏

组成:百合36g,川乌36g,草乌36g,当归12g,肉桂8g,赤芍18g,马钱子48g,仙鹤草48g,老鹳草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将上药放入铜锅内,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日,熬焦去渣。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搅至滴水为珠,入乳香、没药细末各24g,搅匀冷却即成。

用法:将膏药烘软,贴于身柱穴上。3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3.寒哮膏

组成:细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红5g,白芥子10g。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先用生姜汁调药末成糊状,再加麝香备用。

用法:取药饼贴敷于大椎、肺俞(双)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贴2个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

四、穴位注射

用于哮病缓解期。取胸1~6夹脊穴,应用胎盘组织液注射液,每次取穴1对,由上而下,逐日更换。

五、中药熏洗

有血瘀征象,给以足浴散(红花、杜仲、桑寄生、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牛膝等)熏洗双足,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操作: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六、中药封包、磁疗

适用于急性发作期,可化痰通络、止咳平喘,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七、刮痧治疗

哮病发作期:选穴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及上肢内侧、列缺。

缓解期:选穴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及前臂内侧、足三里。

每日或隔日1次。

【经验方及医院制剂】

一、经验方

发作期平喘方:蜜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蝉蜕、僵蚕、紫苏子、浙贝母、白果、桑白皮、冬花、黄芩、甘草。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5~7日。

二、医院制剂

1.热哮:清金合剂。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贝母、地龙、桔梗、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蝉蜕、橘红、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腹泻。

2.虚哮:加味玉屏风丸。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贝母、地龙、桔梗、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蝉蜕、橘红、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腹泻。

3.平素预防哮喘发作,有过敏性鼻炎者:鼻得乐合芳香通窍丸。

(1)鼻得乐

主要成分:白芷、龙胆草、石膏、薄荷、藁本、蔓荆子、柴胡、蒲公英、苍耳子、辛夷。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清热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2)芳香通窍丸

主要成分:黄芪、茯苓、炒苍耳子、太子参、防风、荆芥、细辛、诃子、白术、桔梗、甘草、桂枝、石菖蒲。

功能主治:补肺健脾,芳香通窍。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其他疗法】

食疗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日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紫河车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缓解期治疗。

【中成药辨证应用】

1.口服中成药

(1)小青龙颗粒:适用于外寒内饮型咳嗽,咳痰较多者,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

(2)哮喘丸:适用于年久咳嗽,外有风寒,内有痰热蕴结者,具有定喘、镇咳的功效。

2.中成药注射剂

(1)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哮病急性发作期,内有痰热,咳痰色黄,或伴发热的患者,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的作用。偶有过敏等不良反应。

(2)黄芪注射液:适用于气虚型哮病发作,患者多见消瘦,乏力,纳差,咳喘无力。具有补气扶正的功效。

【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哮证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有无恶寒、发热、汗出、咳嗽等伴随症状,尤其是呼吸频率、节律、强弱及呼吸道是否通畅。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加强监护,尤其是在夜间和凌晨易发作,及时发现危重症状或并发症。

2.持续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积极救治,并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警惕喘脱危候的发生。如哮喘持续发作或痰阻气道,咯吐不利,见胸部憋闷如室、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或神昏嗜睡、脉大无根等,要立即报告医师救治。

二、生活起居护理

1.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冷哮,病室宜阳光充足;热哮,病室宜凉爽通风。环境整洁、安静、安全,避免接触花粉、动物皮毛等致敏物质及烟尘异味刺激。

2.哮证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给氧。缓解期适当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加强锻炼身体。肺阴亏虚者易感外邪,应注意防寒保暖;肾气亏虚者宜起居有常,节制房事,避免劳欲过度。

三、饮食护理

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1.风哮证 宜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食疗方:杏仁粥等。

2.寒哮证 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姜、胡椒等。食疗方:椒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

3.热哮证 宜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疗方:雪梨川贝冰糖饮等。

4.虚哮证 宜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等。食疗方:核桃粥等。

5.肺脾气虚证 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

6.肺肾气虚证 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疗方:白果核桃粥等。

四、情志护理

1.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五、用药护理

1.出现哮证发作先兆时,可选择气雾剂立即给药,制止发作。根据患者不同证型,寒哮、肺虚、脾虚、肾虚患者汤药宜温服,热哮患者汤药宜凉服,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有利于控制病情。

2.服用含麻黄的汤药以后,注意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汗出情况。行敷贴疗法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痒痛等反应。

六、健康教育

1.避免诱发哮证的各种因素。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外邪诱发。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腥发物等。宜戒烟酒。

2.保持心情舒畅,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选择运动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扶助正气,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

3.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长期防治哮证的重要性,做好哮喘日记,记录发病的症状、发作规律、先兆症状、用药情况及药后反应等。动员家属参与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提供躯体、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4.指导患者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常用支气管舒张剂的用法、用量,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治未病原则及措施】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可继续使用扶正固本方药。如六君子汤、麦门冬汤、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2.食疗康复 可辨证选用羊蜜膏、人参粥、羊脊骨粥等。

(1)肺肾阴虚者,可选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生姜汁200mL,生地黄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生姜汁、地黄汁,不停搅拌,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服1匙,或作姜汤,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肾气虚者,可用人参粥。人参末5g(或党参末15g),姜汁15g,米100g,煮粥,空腹服。

(3)脾肾阳虚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捣碎),肉苁蓉50g(洗,切作片),草果3个,荜茇9g。水煎成汁,滤去渣,入葱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疗法 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

4.练八段锦功法

(1)练八段锦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每次200遍,至微汗出为宜。以疏通肺经,防止或减少发作。

(2)练八段锦第七节攒拳怒目增气力,每次100遍,以强筋健骨。

(周口市中医院肺病科:董春英,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