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褥期保健
产褥期是指女性分娩后,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形态和功能恢复到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坐月子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风俗习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产妇在分娩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休养,以免落下缠绵难愈的月子病,从而顺利度过女性从女儿到为人母的人生心理和生理转折阶段。
据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记载:“产后身痛夫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若久不平复,若久不瘥,风冷入于子脏,则胞脏冷,亦使无子,谓之风虚劳损也。”可见,女性在产褥期里气血亏虚,若没有做好保健工作,不慎感寒涉冷,则可致日后体质虚弱,甚至罹患不孕症。“当时虽未觉大损,满月之后即成蓐劳。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间飕如冷风吹,继有名医亦不能疗。大都产妇将息,须是满百日方可平复。大慎”。
月子病
西方女性因摄入大量奶酪、红肉等高热量食物,性格外向好动,气血旺盛,体质偏温热,故没有坐月子的说法。东方女性则饮食大多荤素搭配,多静少动怕晒,审美崇尚体形纤瘦,体质壮实者少。正常人的筋骨腠理是处于闭合状态的,产妇分娩时用力努挣,筋骨腠理大开,亡津伤血,产后四肢百骸空虚,宛若护卫身体的大门洞开,此时若摄生稍有不慎,如吹冷风,喝冷饮,以凉水洗头、沐浴等,风、寒、湿等邪气最易乘虚入侵,留滞经络、关节,可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当产褥期结束后,产妇全身的筋骨腠理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闭合状态,此时则有如闭门留寇,月子期间进入体内的寒邪等外邪,也会随之地被闭锁在体内,并从此留下后患。寒邪流注阻筋骨、经脉,不通则痛,故见肢体、骨节重着,怕风怕冷,遇寒则加剧;气血受阻不达,筋脉失养,故见关节、肢体麻木、酸痛等。这些难言的症状在产后往往延至数月,或经年不愈,有的甚至到老年仍未痊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个别产妇因产后体质严重下降,恹恹难息,甚至引发心理障碍,不但无法继续工作,而且影响了家庭和睦。此外,产妇产后还要承担起哺乳的重担。中医学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因此,坐月子并非陈规陋习,是东方女性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和体质特点,科学对待产褥期的保健,可有效地预防产后风等月子病的发生。
1.慎避风寒
产后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穿合适的衣物,要慎避风寒,勿贪凉喜饮、猛吹风扇或空调,但也不能一味死捂,不知变通地让产妇穿着过分厚紧的衣服,大暑天也不采取降温措施,任由产妇扛热,大汗淋漓,以致腠理疏松,气随汗脱,更易感受风寒外邪。
2.饮食调补
产后应加强饮食营养,提高免疫力,多吃一些中医学认为可温补气血、祛瘀生新的食物,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抗御外邪的能力,帮助子宫复旧,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母乳,也为产妇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产妇也可以吃蔬菜水果,但月子餐里的蔬菜水果应该是适量且中正平和,避免摄入寒凉生冷和肥甘厚味之品。《傅青主女科》指出:“新产后禁膏粱远厚味,如饮食不节必伤肠胃。”
中医在产妇食补方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民间深受认可。例如,新产一周后饮用著名的生化汤,月子里进食广东传统的乌醋猪脚姜、木耳煮鸡酒等,具有行气温经、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祛瘀生新,养血活血,帮助产妇子宫复旧、排除恶露。临床实践证明,抓住产褥期的调理时机,在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祛瘀、温补、通调,寓通于补,产妇的体质可乘坐月子之机得到彻底恢复,甚至对于原本体质虚弱又虚不受补的产妇,若产后有特殊的进补机会,体质会“更上一层楼”。
3.居家静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产妇产后体质虚弱,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勿过早劳作,或过早开始剧烈运动,尤其不能搬抬重物,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免损伤正气,感染病邪。
4.关爱孕妇
坐月子的传统习俗,实际上是中国人举全家之力,从精神上关心、身体上悉心照顾产妇的表现。在家人营造的爱的氛围中,产妇也要注意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豁达。家人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若发现其有抑郁症状,应带其及时就诊和治疗。
5.产后运动
产妇在营养充足、休息充分的基础上应及早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参加体育运动,可促进腹部及骨盆肌肉群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助体内阳气生化,预防产后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