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新世纪第二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医药教育迈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率先成立,开启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篇章。到1958年全国先后办了13所中医学院及数以百计的中医学校和中医进修学校。迄今为止,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培养出多名国医大师。1962年北京中医学院的“五老上书”激起中医药教育改革新局面。但是,新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受到严重破坏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66至1970年,由于中医药院校停止招生,加上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上山下乡”,致使城乡医药卫生人员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周总理指示,1970年,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开始试点招生,招收3年制工农兵学员。从1971年开始,全国高、中等医药院校也陆续恢复招生。

(三)恢复和发展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中医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了提高中医药教学质量,1982年湖南“衡阳”会议重点讨论了高等中医药教学问题,开始在北京中医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发展中医药教育放在中医药事业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以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中医药教育初步建立了各层次、各类型的中医药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1991年,中医长学制(七年)教育开始进入探索期,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形势喜人,成果丰硕。

2011年本硕博连读九年制专业、2012年本硕连读八年制专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试点,随着扩大招生,硕士点、博士点的逐渐增多,对外教育、境外办学的不断加强,我国中医药教育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四)迅猛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中医药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通过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主,结合学术流派传承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模式;“5+3+X”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教育由以往单一的中医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民族医学院均有办学。全国独立建制的中医药本科院校达到26所(含西藏藏医药大学)。

2012年,在全国94.9万个卫生机构中,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5.7万人;到2021年,增至73.2万人。10年间,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稳步增长,增长40.7万人,涨幅近一倍,中医药人才建设呈现新局面,人才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详见表1-1。

表1-1 2017~2021年全国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人员情况

70多年来中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有待加强;二是中医药教育吸引力不足,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固;三是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四是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高水平师资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