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⑦,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⑧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⑨。
【衍义】
此亦出《伤寒论》。其注曰: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与此汤散湿、温经、固精。观夫此方,与前意同,但此不用姜枣,为汗出,更不发之;白术以去湿收汗,益短气也。
【校注】
①风湿相搏:谓在表之风,与皮肤之湿相搏。“搏”有本作“抟”,抟,结聚,亦通。
②疼烦:《注解伤寒论》卷四第七、《总录》卷八并作“烦疼”,《医门法律》卷四引同。按:据校当作“烦疼”。烦疼者,犹云热乎乎疼也。
③掣(chè撤)痛:掣,牵、拽。慧琳《音义》卷十四引顾野王云:“掣,犹牵也。”
④汗出:《注解伤寒论》《玉函》《翼方》卷九并作“汗止”。
⑤身微肿:李彣曰:“湿外薄也。”
⑥甘草附子汤:曹家达曰:“甘草附子汤用甘草、白术、桂枝。惟一身微肿,似当用麻黄以发汗,仲师弃而不用者,正以湿邪陷入关节,利用缓攻也。否则,发其汗而大汗出,风去而湿不去,庸有济乎。”
⑦一枚:元刊本、赵刊本、明刊本、俞桥本、清初本、宽保本、宽政本、吉野本、享和本、新刊本并作“二枚”,《三因方》卷五、《注解伤寒论》同。
⑧服:《注解伤寒论》“服”上有“宜”字。
⑨为妙:宽保本作“为佳”。
【白话解】
风邪与湿邪相互搏结,骨节热乎乎地疼痛,牵拽得关节屈伸困难,当向内侧弯曲时则疼痛加剧,出汗较多,气短,小便不利,虽然怕风但不愿离开衣被,或者身体出现微肿的,可用甘草附子汤主治。
(二十五)太阳中暍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②,小便已,洒洒③然毛耸,手足逆冷,小④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⑤燥,若发其⑥汗,则其恶寒甚⑦;加温针则发热甚⑧;数下之则淋甚⑨。
【衍义】
按是证亦出《伤寒论》。其注曰:病有在表,有在里,有表里俱病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其阳而暍即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湿。口开为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注虽已解过治之失,于当救之道未明。予尝思之:此证属阴阳俱虚。脉弦细者,阳虚也;芤迟者,阴虚也。所以温针复损其阴,下之重伤其阳。此证惟宜甘药补正,以解其热尔。即《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刚剂。
【校注】
①中暍:“暍”(yè夜),《说文·日部》:“暍,伤暑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引《说文》“伤”下有“热”字;卷七十七引《字林》:“暍,伤热也,谓伤热烦闷欲绝也。”
②发热恶寒……其脉弦细芤迟:李彣曰:“此为湿热交蒸之病,盖发热恶寒,身重疼痛,暑病有之,湿病亦有之,暑脉弦细芤迟,湿脉亦沉而细也。”曹家达曰:“是证营卫两虚,卫虚,故脉见弦细,营虚,故脉见芤迟。”
③洒(xiǎn显)洒:洒,寒栗貌。《灵枢·经脉》:“洒洒振寒。”
④小:稍微。《广韵·三十小》:“小,微也。”
⑤前板齿:即门牙。
⑥发其:《注解伤寒论》“发”下无“其”字。
⑦则其恶寒甚:《注解伤寒论》、《总录》、《温病条辨》卷一引“则”下并无“其”字。此五字《脉经》作“恶寒则甚”。
⑧发热甚:《玉函》、《脉经》、《翼方》卷九“发热”下并有“益”字。
⑨数下之则淋甚:按:治暑之法,清热利湿。治不准此,误发汗则在表之阳气因发汗而越,故恶寒甚;误加温针则火逆合于暑邪,故发热甚;误数下之则暑邪因下而内陷,故淋甚也。仲师于此未出方治,李杲以清暑益气汤主之,章楠谓宜五苓散或藿香正气散,两说均可参。
【白话解】
太阳肌表伤暑,可出现发热恶寒,身体沉重并且疼痛,脉象或弦细或芤迟。小便后有寒栗感而毫毛竖起,手足发冷,稍有劳作即觉身热,张口喘息,门牙干燥。若对此误用汗法就会使恶寒加重;如加用温针则会使发热加重;如屡次误施攻下则会使小便短涩疼痛的症状加重。
(二十六)太阳中热者①,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②,白虎加人参汤③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