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最荒唐的一次醉酒
北宋的皇帝里面,最不靠谱的恐怕就是宋徽宗了。这人擅长写诗、填词、画画、写字,酒品又好,说话也好听,即便是搁到现在,随便在哪个城市,都能成为交际达人。
事实上,宋徽宗在经过了即位之初的崇宁、大观之后,到了政和年间,就已经开始把自己的重心转向了玩乐方向,谋求自己在行为艺术方面的更高发展。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
宋徽宗宠幸的大臣先组一个酒局,名为“行幸局”,布置好了之后,徽宗就在宦官的簇拥下,乘着小轿子,借着夜幕的掩护溜出皇宫,喝得烂醉。第二天一早,能上朝就上朝,不能上朝就让宦官传旨,说陛下皮肤病发作,让群臣自己办公。
徽宗一直采用这样的操作方式,瞒了大臣们很久。那段时间,大家伙发现徽宗动不动就要皮肤病发作,都准备弹劾御医了,然后这件事情就露馅儿了。
导致露馅儿的人是宰相蔡京。
《宋史·曹辅传》中说,蔡京不知道是想炫耀,还是没留神,在一封谢表里写了八个字:“轻车小辇,七赐临幸。”意思很明白,徽宗微服私访,至少七次悄悄到蔡京家里去玩儿。
谢表是公开文件,是要拿出来给大家传阅的。群臣一看,光是蔡京家就去了七次,更不用说其他宠臣了,这还得了!
于是就有不怕死的言官上疏批评徽宗,让他端庄一点。
徽宗已经“玩嗨”了,他的应对措施也是八个字:不听不听,王八念经。虽然并没有处理言官,但是依然故我。不过,徽宗还是有一条底线:即便是出去喝酒,也不能让群臣知道。
这条底线,跟职业道德无关,跟他的政权安稳有关。稍微有点分析能力的人都知道,假如有臣子(尤其是武将)知道他不在宫里,趁机发动一次宫廷政变,他失去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工作岗位了,脑袋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但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还是有一次,徽宗把事情闹大了。
那是宣和年间,他当时最宠幸的大臣王黼拜相之后的事儿。
王黼这人,形象气质还算过得去,史书上说他“面洁白若美妇人,而目睛须发尽金黄,且豺声”。我斗胆翻译一下,王黼就是一个头发金黄、有着黄色美瞳、操着一口烟熏嗓的伪娘小鲜肉——可能正好符合徽宗的审美,再加上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深得徽宗的青睐。
王黼拜相之后,徽宗就赐了他一个城西的大宅子。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借着朝廷收复了燕山地区的喜讯,王黼跟徽宗说:“我家的屏风生了两朵灵芝,一朵像虬龙,一朵像祥云,这是天下的祥瑞,陛下你要不要来欣赏一下?”
徽宗正巧酒瘾犯了,一大早就轻车熟路地到了王黼家,再加上梁师成、谭稹两个大宦官一起,喝得大醉。这一醉就醉得有点严重,直到下午都还不省人事。
当天可能正巧是朝会的日子,百官在宫门外聚集,等着上朝奏事。
王黼膨胀了,他不知道是要展示自己跟皇帝的亲密程度,还是自己也喝醉失去理智了,竟然私自传旨,告诉大家陛下喝醉了,今天不能上朝,让百官和侍卫解散。
消息一出,大家惊恐万分。
徽宗不上朝的案例很多,但是这种由某一个大臣出来通知,并且明确表示徽宗在他家里喝醉了的情况,实在是太离谱了。且不说担心皇帝的安全,百官都是读过书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儿人人都知道,王黼现在可以传旨让大家今天不上朝,明天就能传旨解除某人的职务,甚至废掉太子、杀掉重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于是,从侍卫到百官,大家齐刷刷地聚集到了王黼的门前,强烈要求见皇帝一面,第一确定皇帝在王黼家里,第二确定皇帝能够独立自主。王黼当然不愿意让醉醺醺的皇帝出来见人,于是双方僵持不下,甚至闹到了快要撕破脸的地步。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是王黼妥协了。
于是,徽宗在梁师成和谭稹的搀扶下走了出来,跟大家见了一面。但是徽宗的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不但站不稳,连语言功能都已经暂时丧失(上醉不得语矣)。
见了徽宗之后,守在门外的百官和侍卫才勉强相信,徽宗确实活着,只是喝醉了而已,于是散去。徽宗回到王黼的家里继续睡觉,一直睡到凌晨才稍微清醒一点,在十多个宦官的接引下,从暗道回到了皇宫——《水浒传》里说宋徽宗临幸李师师走的地道,是有历史依据的。
当天晚上,所有在开封值班的禁军全部进入紧急状态,都在校场上集合,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
徽宗这场酒醉得如此之厉害,第二天白天都没能上朝,直到午后酒醒,能够正常跟人交流,手下们才开始安心。
史书上是这么评价宋徽宗这次荒唐之举的:祖宗以来,临幸未之有也。也就是说,大宋建立以来,这么不靠谱的皇帝,徽宗算是头一份了。
他不亡国,真的是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