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让官民苦不堪言的皇室腐败毒瘤

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在房州(今湖北房县)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赵廷美是因为谋反被贬到房州的,关于他谋反的真实性,史书上众说纷纭,但是他的死,最大的受益人就是他的哥哥赵光义。

因为到此为止,赵光义可以名正言顺地撕毁所谓的“金匮之盟”,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弟弟或者侄儿了。

十多年以后,到了太宗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眼看着赵廷美的儿子们都还算听话,终于下了一个赦令,赵廷美在开封的儿子们才有机会学习和就业,重新走上皇家生活的正轨。

真宗即位之后,觉得自己的皇位已经稳当了,也不再担心帝位继承的合法性问题,开始为赵廷美恢复名誉,到了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下诏将赵廷美改葬到距离巩义皇家陵园两百多里以外的汝州梁县新丰乡(这个地名今已不存,据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为今汝州市陵头镇陵头村)。

赵廷美死的时候虽然只有三十八岁,但是在生儿子这件事情上“傲视群兄”,一共生下了十个儿子。等到赵廷美恢复名誉的时候,他的后代也已经枝繁叶茂,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并且在朝廷中有着相当大的势力。

所以,这个家族就把新丰乡赵廷美的墓地当成了自己的家族坟墓所在地,赵廷美的后代不管在哪儿死了,都要运到这里去埋葬。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很大很气派的坟场。据《宋史·吴育传》记载,每年的清明节,留在开封的宗室都要派人去先人的陵墓祭奠,赵廷美的后人当然也不例外。

这帮人仗着天高皇帝远,在汝州作威作福,渐渐变成了让当地官民无法忍受的一颗毒瘤。第一,在这里负责陵墓安全、维护的人员,在当地飞扬跋扈,长期跟州县两级官吏发生纠纷,而且朝中有人打起官司来从来没输过,称得上“汝州必胜客”。第二,每逢清明、忌日等需要上坟的时候,从开封来的皇家子弟一路要钱要人要物资,汝州所辖的五个县,全部成为勒索对象,不但找政府要,还要找当地的百姓要,官民苦不堪言。第三,这些人来上坟的时候,浩浩荡荡,驾车牵狗,从来不管农田里有什么庄稼,一路蹚着过去毫不留情,基本没有人敢管,百姓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到了仁宗朝的时候,汝州官民每逢新年以后就战战兢兢,害怕一年一度的赵廷美子孙上坟仪式。

但是偏偏汝州辖区内的襄城知县吴育,不信这个邪,他一定要跟这帮人死磕到底,坚决不认。这个在赵廷美后人眼里芝麻大小的一个官,给朝廷上疏,痛陈这帮人的腐败恶行,然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你们来上坟我可以理解,你们沿途需要的物资钱粮我们也能提供,毕竟你们是赵家后代。但是,请你们出发之前下发一个计划书,需要多少人员随从、需要多少猪羊等祭品、需要当地官员准备什么接待,你们全部在计划书里给我列好,我照单执行。这个计划书下发以后,凡是有超出预算的,对不起,我绝不提供。如果你们不通过官方途径想要私下找老百姓索要,那我就跟你们死磕到底,看谁怕谁,大不了到开封去找仁宗皇帝评理去。

赵廷美的后人没想到一个知县这么硬,一边生气一边看不起他,决定挑战一下他的权威。他们经过襄城县的时候,故意大半夜去砸县衙的大门,声称自己的牛死了,要吴育送几头牛过来供他们驾车用,看吴育到底敢不敢不给赵家后代面子。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吴育直接回答了一句:“下班了,有事明天拿着计划书来办公室找我。”愣是连门都没开。

经此一试探,赵廷美后人才知道这个小小的知县玩真的,一点面子也不给,今天敢不开门,明天就真的敢去开封告御状。他们家虽然是赵家人,但是毕竟不是赵光义的后人,祖上也是受过处分的,也不太好意思闹到皇帝那里去,想了一下决定认,在襄城县乖乖听话,去祸害另外四个县。

吴育的这个操作,给襄城县留下了两个成果:第一,襄城县在这件事情上的接待费用节省了一半,给百姓减轻了很大的负担;第二,赵廷美的后人进入襄城县境内后,都相互戒约,要求大家管好自己的车辆和猎犬,不要损害了庄稼,免得吴育去开封告状。

就这样,困扰襄城县多年的一个皇家清明祭奠腐败毒瘤,被一个小小的知县给搞定了,也不知道其他四个苦不堪言的知县是怎么想的。

难得的是,吴育并没有受到打击报复,到了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还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算是走上了自己仕途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