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个十分入戏的假“赵家人”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谈,金国把河南、陕西这一片地方归还了赵构。对南宋政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尤其是三京尽复:东京开封是国家根本所在,收回来之后才谈得上恢复中原;西京洛阳紧挨着巩义皇陵,收回西京可以修复祖宗墓地;南京商丘既是太祖龙兴之地,也是高宗登基之所,纪念意义尤其重大。除了北京大名府,北宋的京城都算是回到了赵构的手里。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赵构一开心,就下了一道诏书:寻找靖康、建炎年间因为战乱逃亡的宗室,欢迎赵家人自投简历,一经核实,到杭州来,定有荣华富贵。

诏书传达下来之后,安徽宿州砀山县(当时属于单州)一个染坊老板宋从,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十七岁的儿子遇僧突然找到他谈话,说:“老宋,告诉你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是少帝的儿子。从今往后,你按照我说的做,保你荣华富贵一辈子。”

少帝,指的就是宋徽宗的儿子、赵构的大哥,宋钦宗赵桓。

宋从心里有点吃不准,因为这个儿子不是他亲生的。靖康事变之后,他趁着闲暇时间去商丘地界卖枣,在刘婆(《宋史·宗室传》里写作留婆)家里发现一个小孩,名叫刘遇僧,长得很是清秀可爱,特别有眼缘。

宋从本来没有儿子,正巧刘婆也不想继续养,于是宋从就拿枣子从刘婆手里把这个孩子换走了,带回砀山家里养着,改名为宋遇僧。

砀山当时是金人的地盘,有在京城打过仗的金兵在宋从家里看到了宋遇僧,眼前一亮,说:“咦,这孩子长得像赵桓啊。”父子俩不以为意,当成一个笑话听。但是没过多久,开封一个猪贩子张四来砀山做生意,也看到了宋遇僧,又感叹了一句:“这孩子跟赵桓长得一模一样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宋遇僧心里开始打起了算盘。此后,每次看戏的时候他都特别用心,把戏里凡是涉及皇宫的知识都牢牢记住。

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赵构寻访宗室的诏书下来之后,宋遇僧马上就开始将自己的准备付诸行动。

宋从虽然知道这个孩子是自己用枣子换来的,但是还真是拿不准这孩子的真实身份。既然孩子这么说,而且还有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不如博一博。

于是,宋从开开心心就把这件事给知县汇报了。知县也想不到寻找宗室能够寻找到这么尊贵的人物,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辨别真伪。

一个小小的知县是肯定没这个能力的,他找了手下的监酒,老石。

为什么找到老石呢?因为老石的身份也很厉害,他的亲哥哥叫石端礼,是当今陛下的伯父、哲宗皇帝的驸马。老石虽然没进过皇宫,但是多多少少从石端礼这里听说过皇宫的事情,总比他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知县要好很多。

老石于是恭恭敬敬地找宋遇僧聊天,其实就是对质。

说到宫里的事情,宋遇僧对答如流,老石自己也没进过皇宫,只能凭想象判断。但是宋遇僧扔出了一张王牌,把老石炸蒙了:“遥想我当年在宫里的时候,亲眼看见我两个小叔叔坐在爷爷的怀里玩儿。对了,我爷爷的腋下有一个黑疣子,他最喜欢用手去捏疣子玩,你听说过吗?”

老石顿时无言以对,他的身份和履历,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么隐秘的事情,只能换个话题,问宋遇僧是怎么流落到砀山来的。

宋遇僧说:“开封城破的时候,我爹派黄院子(杂役)张全夫妇背着我逃出城,逃到了夏邑县。遇到一个贪财的刘统领,看上了张全夫妇身上的玉钩,于是就杀了他们两口子。我一看情势不对,找了个机会逃到了砀山,多亏了开染坊的宋从收留了我。”

砀山距离夏邑也就几十里路,老石一看,这事好办了,去夏邑找刘统领问一下就真相大白了。

一问刘统领,这事儿居然是真的,刘统领连杀了张全两口子这样的罪行都承认了。看来,宋遇僧的身份,越来越真了。

老石不知道的是,宋遇僧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在表明身份之前,他已经先去夏邑找刘统领对好了口供。

他是这样给刘统领说的:“我是少帝的儿子,你把我给你说的话记熟,到时候有人来问你,你就按这个回答。”

刘统领听完就炸了:“不对啊,你让我承认杀人,这是掉脑袋的事情,我不干。”

宋遇僧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把你这些年作奸犯科的事情全部抖出来,看你怕不怕!”

刘统领说:“你说我作奸犯科我是个死,说我杀人我也是个死,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宋遇僧说:“你是不是傻?我是少帝的儿子,我要保你一命,那不是顺手的事情?”

刘统领终于被说服了,于是成了宋遇僧手里最扎实的一枚棋子。

砀山知县相信了,于是就汇报给自己的上级单州知州叶夏卿,叶夏卿不敢怠慢,赶紧派船往杭州送。

宋遇僧也是一个高调的人,除了自己去,还带了一群平常关系好的无赖泼皮,以及单州、徐州一带的富家子弟,一路吃喝玩乐着往杭州进发。

走到泗州的时候,知州王伯路采用高规格进行了接待,然后他手下的司法参军孙守信看着这帮货色,越看越怀疑,于是就跟王伯路说:“老王,这事儿有点不靠谱,你还是先不要往杭州送了,你好吃好喝把他们扔这儿供养着,然后派人去杭州问问清楚了再做打算,万一弄错了,你输不起。”

王伯路也是一个听得进话的人,立刻同意了孙守信的建议,派人去杭州汇报。

很快,杭州的回信来了:“各种档案都查遍了,渊圣皇帝(即赵桓)并无第二子。”

王伯路一听,感叹孙守信看人真准,于是将宋遇僧以及那帮想要谋个富贵的泼皮无赖全部下狱。

谁知道宋遇僧等人在泗州的这段时间一点都不低调,这一来,全城都知道陛下的侄儿被下狱了,人情恟恟。

当天晚上,监狱上空出现了红光,大家更是深信不疑,排着长队去监狱里给宋遇僧一行人送酒饭。

这个阵势吓坏了负责审理此案的孙守信,他也不敢过分为难宋遇僧,通过宋从到商丘去找到了孩子的家人刘婆,总算是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最后给这个假冒钦宗儿子的十七岁孩子的量刑是:脊杖二十,刺配琼州。

因为宋遇僧的名气太响,负责刺字的人不敢下狠手,刺的字又浅又小。负责行刑的李俊也不敢用力打,棍子只是轻轻拂过宋遇僧的后背而已,一点伤痕都没留下。

结果,“挨棍子不受伤”也成了宋遇僧的特异功能,市井百姓认为他是奇人一个,称之为“赵麻胡”,意思是“赵半仙”。

宋遇僧在被发配到琼州的路上,依然有很高的名望。他经过滁州的时候,正巧滁州城里失火,城里人纷纷传言,赵麻胡经过的地方,都有大火跟随,说不定真是皇侄(按照五行之说,大宋是火德,又称火宋)。

经过来安县兴国寺的时候,他还在墙上题了一首诗,感慨自己的身世,显然是入戏太深:“三千里地孤寒客,十七年前富贵家。泛海玉龙惊雪浪,权藏头角混泥沙。”

单从这首诗来看,他还颇有几分文采。

最后补充一点背景资料:钦宗长子名叫赵谌(chēn),被封为太子,如果没有靖康之变,他今后登基的话,将是大宋第一个嫡长子嫡长孙皇帝,徽宗非常喜欢他。钦宗确实生有老二,名叫赵训,但是是钦宗被抓到北方以后才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