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改变南宋王朝运势的误诊
北宋和南宋的中段,各有一个在位时间比较短的皇帝。一个是北宋的英宗,在位四年,主要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的亲爹濮安懿王争皇帝的名分。另一个是南宋的光宗,在位五年,主要的工作是跟自己的亲爹宋孝宗闹矛盾。这两个皇帝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起到了让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作用,堪称是王朝坠落的推进器。
英宗能够当皇帝,是因为仁宗没能留下子嗣。
而光宗的即位就比较厉害了,是因为一次误诊。
光宗是孝宗第三个儿子,他的大哥叫赵愭,比他大三岁,而且是孝宗的嫡长子。
赵愭这个人,为人十分贤良忠厚,他(干)爷爷高宗赵构和父亲孝宗都极其喜欢他。乾道元年(1165年)十月,孝宗登基才三年,就早早地将赵愭立为太子。这时候,赵愭只有21岁,父慈子孝,一副前程似锦的样子。
在太子这个岗位上,赵愭的工作也完成得相当之好,对孝宗表现得毕恭毕敬,对工作表现得兢兢业业,对手下表现得和蔼可亲。我这么说吧,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太子的坏毛病、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小矛盾,赵愭一个都没有,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接班人。
但是老天爷偏偏要跟孝宗开一个残酷的玩笑。根据《宋史·宗室传》记载,两年之后的乾道三年(1167年)七月,赵愭生病了,不大不小的一个病,“暍”,也就是中暑。
这一年的天气,确实有点热。《宋史》里记录气象资料的《五行志》,关于这一年的天气有很清晰的记载。
一条是“乾道三年,冬温,少雪无冰”。也就是说,这一年是个暖冬,只是偶尔飘了一下雪花,都没结冰。这个暖冬天气到了夏秋之际,就转变成了酷热,然后引发了全国的旱灾,直到九月结束了才开始有效降水。在这个酷热的天气里,住在杭州的赵愭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儿,中暑了。
中暑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严重起来是要死人的。
根据史料记载,赵愭的中暑程度其实并不怎么严重。按照我们现在的医学术语来看,可能处于热痉挛和热衰竭之间的一个阶段,就像我们夏天跑马拉松的时候看到有人跑晕倒了,给他降降温、补补水就能缓过来一样。
但是太子的医官杜楫在给太子急救的时候,不知道是诊断错了,还是治疗方法错了,反正给太子用药的时候,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太子的病情加重了,可能上升到了热射病的地步。
眼看着太子的病越来越严重,高宗和孝宗都坐不住了,两条“巨龙”亲自来到东宫探视,做出了重要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把太子救活。
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孝宗还宣布大赦天下,祈求上苍的保佑。
但是并没有什么用,三天之后,太子病逝,年仅24岁。
那么优秀的接班人就因为一次误诊没了,孝宗怒火中烧,决定把这个犯错误的医官杜楫狠狠收拾一顿。他先是把杜楫从东宫医官的岗位除名,也就是取消了他的行医资格证,开除公职,然后发配到昭州编管,相当于送到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去监视居住。想来想去,孝宗还不解气,觉得这个惩罚太轻,又下了一道命令,把他发配到了琼州(海南岛)监视居住。
史书上没说杜楫的结局,估计在那边日子也不会太差,毕竟曾经是东宫的医官,给当地人瞧瞧病也能混口饭吃,怎么着也不至于饿死。
但是孝宗可就比较惨了,嫡长子病逝,孝宗也没啥强迫症,也就不怎么在乎年龄顺序了,经过一番权衡,放弃了老二赵恺,直接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老三赵惇。
乾道七年(1171年),赵惇被立为太子。
淳熙七年(1180年),比赵惇大一岁的老二赵恺病死。一直对放弃老二选择老三有点心理阴影的孝宗居然长叹一口气,说:“当初没有选他,就是因为他福分差了点,你看,果然吧……”(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登基,从此开始了自己莫名其妙的五年执政时光,把孝宗“乾淳之治”的向上势头生生掐断,南宋王朝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下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