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场诡异的帝陵工程事故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系武将出身,基本上是一个从低级别军官成长起来的励志典范。不单单是赵匡胤,他爹赵弘殷也是一个刀口舔血的武将——如果还要说得具体一点的话,是一个独眼龙的武将。

早在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赵弘殷在陈仓作战的时候,左眼中了一箭,从此就只剩了一只眼睛。

到了后周显德三年(956年),57岁的赵弘殷病逝。在开封上班的赵匡胤,就在开封城外东南的一个山坡上,将赵弘殷下葬。

四年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就觉得把自己的父亲匆匆下葬不怎么讲究,于是就想着给父亲找一个风水更好的地方。一来算是尽孝,二来也好保佑赵宋国运昌盛。

第二年夏天,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驾崩,需要跟赵弘殷葬在一起。

于是,给赵弘殷重新寻找陵墓这件事,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选来选去,选中了开封和洛阳之间的巩义,命名为安陵。

乾德元年(963年)闰十二月二十三日(阳历为964年),赵匡胤派了精通术数的司天监赵修己,和武将内客省使王仁赡到巩义工地去占卜,确定了这个地方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然后就抓紧时间施工。

但是,《宋史·太祖本纪》里面写着,工程进行不到两个月,工地上出事了,而且是一件大事。

古时候的皇帝陵墓都是要向下挖地宫的,赵弘殷的地宫算是浅的,只有57尺。挖地宫,就需要先修坑道。

乾德二年(964年)二月初十,安陵地宫的坑道突然塌陷,压死了正在坑道施工的200名役兵(丁巳,治安陵,隧坏,役兵压死者200人)。

我查了一下当时的资料,二月份不可能下暴雨发大水(也没有当天下大雨和暴雪的气象记录),当时也没有地震记录,隧道就这么塌陷了。按照常理来分析,这件事应该可以排除不可抗力的干扰,确确实实算是一场特大工程事故了。

但是,这么严重的一起工程事故,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点。

第一,塌陷的只是坑道,不是整个地宫。我们先前说了,赵弘殷的安陵深57尺,也就是18米左右。我们就算坑道有100米长,这个坡度已经足够缓了,也就是说,在坑道塌陷的时候,坑道里每一米的距离都站了两个人。这帮人,不好好地挖地宫,都到坑道里站着干吗?阅兵吗?

第二,如果这里出了工程事故,200个不明不白的人死在了这里,赵匡胤有很大的概率是不会让自己的父母继续埋葬在这里的,因为这么做兆头不好。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原计划,两个月之后的四月初九,赵匡胤就把自己父母和老婆孝明皇后都葬到了这里,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第三,既然这里出了工程事故,那就一定得追究当初占卜的赵修己和王仁赡的责任,因为他们事儿没办好。但是我查了两个人的传记,赵修己没有受到丝毫处分,王仁赡更是从内客省使(一个负责接待工作的办公室主任),升成了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而赵匡胤对这件事情的所有处理,也只有一项:命有司瘗恤,也就是让相关部门安葬死者、赔偿家属。

彼时赵匡胤刚刚夺得天下不久,他又一向以仁义爱民自居,这样的处理方式,实在是有违常理。所以,我虽然不是阴谋论者,但是这件事情的确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古老的墓葬风俗——人殉。

种种不合常理只有在“人殉”这样的模式下来思考,才是最符合逻辑的。

赵匡胤的父亲戎马一生杀人无数,为了防止他在阴间被仇家报复,所以给他派下去200名亲随,随时保护他。精通术数的赵修己负责选择日子,武将王仁赡负责去挑选士兵,于是决定在二月初十这一天搞一个意外事故,将200名士兵送到赵弘殷的身边去当保镖。

这么一看,逻辑总算是通顺了。只不过,这200名士兵也没能保护好赵弘殷的坟墓,靖康之乱以后,赵弘殷的坟墓也没能幸存,被伪齐刘豫的手下孟邦雄盗掘一空,今天只剩下一个依稀可辨的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