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屏障中原关盛衰——民族与边疆问题的历史思考

民族与边疆问题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问题。我分三个方面做历史思考,同诸位交流切磋。

一、民族问题的纵向思考

从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2132年的历史太漫长了,研究起来也比较困难。我个人把它分了一下,从中间切一刀,前一千年,后一千年。前一千年的历史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民族问题。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把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为什么?就是为了防范匈奴。也就是说,秦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问题是民族问题。秦始皇让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镇守边疆,还是为了秦政权的生死存亡问题。秦之后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带领军队对匈奴作战,刘邦差一点做了俘虏。汉武帝雄才大略,武功显赫,但突出的问题还是民族问题。东汉时期这个问题也存在。东汉、三国之后,时间不长就出现了南北朝。南北朝的突出问题还是民族问题。南北朝之后,隋统治的时间很短,接着是唐,唐的突出问题还是民族问题。在西北是突厥,在东北就是高丽。唐太宗讨伐高丽,打得不太好,战死的将士很多,退兵到北京,兴修悯忠寺(今法源寺),“悯忠”就是“悼念死亡的将士”。他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民族问题。所以前一千年,民族问题是当朝者需要解决的尖锐的、突出的问题。后一千年,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大家知道,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8个朝代,90个皇帝。两宋、辽、金加上西夏,5个朝代,47个皇帝,都没有实现统一。两宋、辽、金都是半壁江山,西夏是偏隅一方。这段时期,中国为什么没有统一,突出一点就是民族问题。北宋要统一碰到了契丹——辽,南宋要统一碰到了女真——金。他们之后就是蒙古,蒙古把中国统一了。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但还是面临民族问题。元之后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起义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胡是指蒙古人,所以说朱元璋起兵打的是民族旗号,推翻了元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子孙们传了16朝,一直被蒙古问题所困扰。崇祯朝被推翻,清朝取代明朝。清是满洲人建立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以“七大恨告天”,矛头指向明,还是一个民族问题。努尔哈赤没想到,他的子孙传到第12个皇帝溥仪,最后被孙中山推翻,孙中山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是民族问题。

前一千年的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安,但这一千年的政治中心不是一个,而是以西安为中心,东西摆动。大家知道,秦的都城在咸阳,西汉到了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东汉则到了洛阳,隋在大兴(今洛阳),唐时又回到了长安。这样有时东,有时西,基本上是在渭河、黄河这条线上东西来回摆动,但是它有重点,重点在西安。来回摆动的原因之一就是民族问题。后一千年,大家都知道,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其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金上京在阿城,就是现在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从上京阿城迁到中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元开始在上都,后迁到大都,也就是北京。元之后是明,明都城原来在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南京到北京,即从南到北。清都先在盛京,就是沈阳,顺治的时候迁都,迁到燕京,也就是北京,从沈阳到北京750公里,依然是南北摆动的。两宋、辽、金、元、明、清都城的特点是南北摆动,中心在北京。为什么南北摆动?原因很多,有经济的、民族的、政治的、地理的、军事的原因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千年的都城迁移,影响到几个重要王朝的政权更迭。我想,我们中国帝国时期的历史,前一千年也罢,后一千年也好,民族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民族问题开始重点在西北,后来的重点在东北。契丹、女真、蒙古都是从东北兴起的,满洲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从西北转移到东北,有多种解释。比如说,清朝有位学者叫赵翼,他写了本书叫《廿二史劄记》,他说为什么“紫气东来”,从东北兴起,因为东北有一种气,这气从西北转移到东北了,这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太科学。有些学者认为是因为气候的变化。辽金时期、明朝后期、清朝前期的这段时间,地球逐渐转冷,黑龙江、吉林及辽宁的北部地区气温比较低,人们生活很困难,就开始向南移,由此引起民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其他原因使得东北的民族问题比较突出,这个问题今天不作专题讨论。

纵向来看,中国的民族问题确实很突出,一直到清朝。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所以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的口号,用这四个字煽动民心,在政治上反对元朝的统治。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明朝多的时候有200多万军队,怎么呼啦就倒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万历皇帝错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崇祯皇帝错杀了袁崇焕,这两个人的死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归纳到一点上,从而找出历史的关节点。我们学习通史的时候都说,明朝灭亡的起点是农民起义,对此我不赞成。我认为明朝灭亡的信号比这还早,早到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那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带兵攻打女真人山寨。这个李成梁同蒙古军队作战,一仗最多的曾经斩首1745级。这么大国的一个总兵带兵攻打女真一个小山寨,却伤亡惨重。因此,他恼羞成怒,攻破山寨后,下令屠城,见人就杀,结果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杀了。本来努尔哈赤的父亲不是反对明朝的,却在混乱中被杀了。在明朝万历皇帝、辽东总兵李成梁眼里,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杀了个辽东的草民,不算什么。可努尔哈赤不干了,找边官讨说法。边官很傲慢,回答三个字:“误杀耳!”误杀了,怎么着吧?不行,赔你,赔你三十匹马、三十道敕书(就是边关贸易特许证)。明朝以为这个事完了,可是没完。努尔哈赤以此为理由起兵,“七大恨告天”,要报仇。我说是万历皇帝和辽东总兵李成梁自己点燃了烧毁明朝这座大厦的火,而且越烧越大,沈阳丢了,辽阳也丢了,最后是广宁(今北镇)也丢了。后金的军队攻到了现在的辽宁兴城。这时,明朝又出了个人叫袁崇焕,袁崇焕是来为明朝救火的,但崇祯皇帝又稀里糊涂地把袁崇焕给杀了。因此,明朝就没救了。所以我说明朝灭亡的起点就是在民族问题上发生错误。另外,明朝又攻打蒙古,把蒙古人的统治推翻了,两家成为仇人。努尔哈赤会做工作,跟蒙古人说,咱们两个共同对付明朝,我们帮你们报仇,这样就把蒙古人说动了。明朝的政策这时又出错了。蒙古地区闹灾荒,没粮食吃,明朝的政策是禁运,不给粮食吃。袁崇焕等人想不能饿死他们,因为他们没有饭吃不能等死,就会到长城以里来抢啊打啊。那怎么办呢,就是用马换粮食吃,你蒙古人不是有马吗?用马来换粮食吃,你有粮食吃,我有战马了,也可以用马来抵抗后金军队。可崇祯帝说不行。结果是既不许卖粮食,又不能用马换来粮食吃,你不是把他们推到死亡线上吗?后金则比较聪明,跟蒙古人说你不用马来换,我的粮食白给你。蒙古人一看,好啊,我困难的时候你给我粮食吃,不用钱,白给啊,明朝用马换都不给,那好吧,我们满蒙联合对付明朝。女真一个拳头,明朝还能招架;但现在是满、蒙两个拳头,明朝皇帝就招架不住了。再加上李自成起兵,三个拳头打向崇祯皇帝,明朝肯定招架不了,所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民族政策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康熙继位的时候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是怎么处理民族问题的?他主要是化解满汉矛盾。多尔衮实行了六条政策,我叫作六大弊政:第一剃发,第二易服,第三圈地,第四占房,第五投充,第六逋逃。

康熙帝怎么办?康熙帝没有用顺治的办法,也没有用多尔衮的办法,康熙帝就一条,缓和满汉之间的紧张关系,尽量促使满汉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康熙帝是皇帝,但有些汉族知识分子就不买他的账。那康熙帝怎么办?也有办法。有“博学鸿词科”,也叫博学鸿儒科,你不考试,别人可以推荐你,象征性地考一下你就可以做官了。而且官还比进士的大,级别还高。但是,还是抵制,不来,那就抬呗,把你给抬来。抬来之后,不下地走路,你们不能把我抬到太和殿吧。我不吃饭,绝食,还得给抬回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康熙帝就用一个办法——宽容汉族知识分子。范文程说过一句话:“得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清史列传·范文程》)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士心得,士服你了,民心得矣,老百姓就服你了。

康熙帝不仅“抓”士,而且“抓”士里面的优秀者——名士,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抓住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这些人“抓住”了,一般的知识分子就服了,老百姓也就服了。康熙帝南巡到了曲阜,进了大成殿,对孔子的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题了“万世师表”匾。注意啊,汉族皇帝到孔庙行二跪六叩之礼,康熙帝为三跪九叩,这不是磕几个头的问题,是政治态度,是接受孔子的学说,和解满汉之间的矛盾。从曲阜到杭州,从杭州过钱塘江到绍兴大禹陵,康熙帝对大禹陵也是三跪九叩,他知道大禹是汉族的英雄人物。所以到康熙后期,朝廷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逐渐缓和:黄宗羲老了,让他的儿子参加修《明史》;顾炎武老了,也同意他的三个外甥,一个状元、两个探花到京城做官。康熙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比如修《康熙字典》、修《古今图书集成》、编《全唐诗》,等等。

这是同汉族的关系,再就是同蒙古的关系。大家知道,明朝276年,蒙古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明史·鞑靼传》《明史·瓦剌传》将鞑靼、瓦剌列为“外国”。大家都很熟悉,明英宗皇帝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做了蒙古瓦剌的俘虏。北京外城,前三门之外的外城,也是嘉靖为防范蒙古人而修的。蒙古有大漠,大漠之南是漠南蒙古,大漠之北是漠北蒙古(今蒙古国,以前习惯称外蒙古,也即喀尔喀蒙古),大漠之西是漠西蒙古。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候解决了漠南蒙古,将他们编入了八旗。漠北蒙古这个问题怎么办?虽然皇太极的时候他们向清朝进贡,但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康熙帝还是比较高明的。大家知道,外蒙古(今蒙古国)当时有三个汗,就是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其中的两个汗之间闹矛盾,土谢图汗把札萨克图汗给杀了。康熙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他就在现在的内蒙古多伦县举行会盟,带领大臣、贵族、首领都去参加。说你杀人了,写个认罪书吧,写完了给其他首领传阅,看完后说既然他杀人了,我把他的汗给免了。札萨克图汗那边呢,弟弟接着做大汗,这样气就消了。对土谢图汗这边呢,康熙帝也有办法,不是免了你的汗了吗?也忏悔了,那就再恢复。三个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个人受重赏,重赏后举行大型文艺演出、阅兵盛典,看看清朝军队的强大,然后修庙。喀尔喀蒙古各部都服气了,完全臣服了。所以康熙帝有句话:“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不修长城,修寺庙,对待蒙古,施以恩惠,较长城更加坚固。康熙帝这话我觉得符合事实。大家知道长城是防蒙古的,清朝不但不修筑长城,而且蒙古成了中国北方的长城。沙俄南侵,蒙古在那儿挡着。蒙古变成了中国北方的长城,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变。

西藏也是这样。顺治时候,达赖喇嘛到北京朝拜,带的队伍有3000人,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顺治帝在南苑接见了达赖,在太和殿设宴招待达赖,并册封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所以,达赖、班禅正式册封是在顺治、康熙时期。康熙朝开始在西藏驻军、设立驻藏官员。本来西藏的问题非常复杂,不同教派之间、西藏与蒙古的关系,以及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等。康熙帝比较聪明的一点就是,他把西藏跟蒙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剥离,使西藏问题比较单纯,然后再处理。我看到的历史资料是这样的:整个清朝296年,西藏没有要独立,没有说要脱离清朝。乾隆时候,又有《钦定西藏章程》,设立金奔巴瓶制度,灵童转世的确定,在西藏通行清朝货币等问题都处理得比较好。

我觉得清朝皇帝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藏传佛教采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对达赖、班禅是尊重的。安定门外的黄寺是专门为达赖喇嘛修的,西黄寺是为班禅修的。你信教,我尊重你,这一条很重要,这不是几个人的事,是整个藏民族的问题。乾隆帝跟班禅和达赖完全可用藏语谈话。所以,蒙古族的上层首领、藏族的上层首领,对康熙帝、乾隆帝可以说是心悦诚服。现在拉萨的布达拉宫还有壁画,是顺治皇帝接见达赖喇嘛的画像,还供着“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所以我想,我们中国从秦始皇一直到清朝,两千多年,民族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是清朝,清朝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是民族和谐的。到晚期,虽然西方殖民者入侵,但是还没有闹到要分家、要独立的程度。当然,清朝的民族关系也有问题,特别是满洲特权,最后还是亡在民族问题上。所以,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其地位、其作用是特殊的、重要的,是屏障中原关盛衰的。

二、疆域问题的横向思考

我算了一下清朝盛时的疆域,大约有14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华版图。有人说汉武帝时候的版图大。我说汉武帝和匈奴作战,往西大体上到现在的甘肃西部,个别地方能到新疆哈密,那离天山南部还远着呢,离天山西部伊犁河就更远了。

还有人说明朝的版图大。“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曾经到北京图书馆查过古地图,查的是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舆图组珍藏的古地图。根据明朝的地图,当时长城以外的蒙古地区,包括内蒙古和外蒙古(今蒙古国),明朝是不能控制的。瓦剌部,也就是新疆这块地方,明朝也不能有效地控制。朱元璋曾经派人去攻打过蒙古地区,东北打到贝尔池,也就是现在的呼伦贝尔的贝尔湖那儿。永乐年间往正北打,一直打到克鲁伦河。但打完后守不住,也还是等于没有控制。清朝则不同,清朝真正把现在的内蒙古、外蒙古(今蒙古国)及漠西蒙古,全部划入自己的版图。这些地区每年都要朝贡,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召见汉族官员,正月初二就要在保和殿摆宴招待各个民族首领、官员,包括蒙古王公贵族等。

往北看,现在的黑龙江入海口,俄罗斯称之为萨哈林岛,就是库页岛,在清朝时是属于中国的,当时的俄国还没有到那里。再往西一点是外兴安岭,当时外兴安岭以南,所有黑龙江流域的领地都归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以东到鄂霍次克海,所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都是属于清朝的。再往西是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以东以南地域是清朝的。再往西,天山南北地区,包括天山以西,一直到巴尔喀什湖地区,都是清朝的。

往东南就是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翌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县、诸罗县、凤山县,隶福建省,台湾从此真正地划入了清朝版图。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台湾巡抚,在台湾正式建省。康熙年间纂修台湾地方志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高拱乾分巡台湾时修纂了《台湾府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周钟瑄开局编修《诸罗县志》,越年成书。到康熙末年,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都修纂了地方志书。那时,台湾举子到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

往南是曾母暗沙。我曾经到过马六甲,从马六甲看曾母暗沙,曾母暗沙贴近赤道,还在菲律宾往南一点。这样我们看,北起外兴安岭,南到曾母暗沙,东到大海,西到萨雷阔勒岭,大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属于清朝的。

那么,当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我在江苏演讲时,有人就提问,说康熙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了,法国已经开始资产阶级大革命了,美利坚合众国也已经建立了,而清朝还是封建制。我说,请问,你是学什么的?他说,是历史系的。我问,几年级的?他说,是研三的。我说,在座的如果有不识字的提这个问题还可以理解,你历史系研三的学生不应该提这个问题。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建立都是在康熙的儿子雍正、雍正的儿子乾隆时候发生的。康熙那个时代英国没有工业革命、法国没有大革命、美国没有建立、德意志没有统一、俄国没有农奴制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广大、军力最强大、经济最繁华、文化最昌盛的,就是康熙帝国。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兴起。有人经常会提到彼得大帝,说彼得大帝和康熙同时代,经历差不多,年龄差不多,但是彼得大帝那个时候已经走向工业化了。可是,我要说,康熙王朝已经完成了一个过渡,由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如果他能再完成一个过渡——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那当然好了。但是,这个问题当时并没有摆到康熙帝的议事日程上。那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成为问题。

清朝后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但是清朝前期的疆域,是应当肯定的。功是功,该肯定的肯定,吸取历史经验;过是过,该否定的否定,借鉴历史教训,这才是科学的历史态度。

三、民族边疆的当代思考

我学习这段历史,一直有个想法。怎么引起的呢?我到日本去,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日本人强调大和民族。我有些日本朋友到中国来,到北京就住日本人开的宾馆,请吃饭就吃日本料理。我不是笼统地排外,但是我深深地感觉到,日本人的大和民族精神是多么根深蒂固,又是多么鲜明强烈。日本不只是大和民族,也有华人、朝鲜人、美利坚人等,但最后都能融合成一个大和民族。

在美国,美国人里有白人、黑人,有英格兰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但他们都以美利坚而自豪。在韩国,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种民族精神值得我们思考。我们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所长,都应该发挥各自的长处,都对中华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更应该提倡、更应该发扬。

有一个美籍华人从纽约给我打电话,强调一定要把中华文化的共同性说一说。在国外的华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华儿女。在国内,不管是蒙古族、满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国人,都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都应该强调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文原是应民族出版社禹宾熙社长之邀,以“康熙的民族与边疆”为题,于2008年6月12日,在该社学术讲座上所做的报告,后经修改和补充,以本题目刊载于《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