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进集成电路器件
1.1 概述
在过去的40年间,随着CMOS工艺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硅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VLSI)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工艺诞生以来,CMOS工艺尺寸的缩减一直遵循摩尔定律的基本法则(每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集成电路器件数量增加一倍)。同时,工艺尺寸的变化也没有涉及体硅平面MOSFET,以及近年来发展的部分耗尽绝缘衬底上硅(Partia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PD-SOI)MOSFET结构上的任何重大变化,如图1.1所示。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器件掺杂分布等CMOS制造工艺的复杂性,但这类结构仍然可以较为容易地将栅长缩减到30nm左右(Lg=30nm),并有效控制了短沟道效应(Short-Channel Effects,SCE)。然而自从2010年以来,CMOS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减速度已经减缓,摩尔定律正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在22nm及以下尺寸工艺中,现有的制造工艺无法可靠地实现纳米级掺杂分布,这也意味着器件成品的良率会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对于纳米级的CMOS器件,硅晶格的掺杂物中不可避免的随机性会导致器件特性(如阈值电压Vth)的变化。同时,晶体管特征尺寸的减小使得栅极电压对导电沟道的控制愈加困难。泄漏电流成为纳米级晶体管最为严重的发展障碍。因此,在22nm工艺节点上,传统的体硅结构CMOS工艺发展已经接近极限,为了延续摩尔定律,体硅器件结构必须得到重大改进。
图1.1 传统的MOSFET结构横截面
a)体硅平面MOSFET b)具有氧化埋层的部分耗尽绝缘衬底上硅MOSFET
对于体硅和PD-SOI CMOS晶体管来说,特征尺寸L的极限大约为30nm。我们熟知的应变硅沟道技术和金属/高k栅堆叠技术都无法使经典的CMOS工艺技术延伸至22nm以下的尺寸。因此我们就需要崭新的结构来延续摩尔定律。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全耗尽绝缘衬底上硅(Fully Depleted SOI,FD-SOI)MOSFET和三维晶体管(也称为三维FinFET,见图1.2)应运而生。这两种结构都需要超薄、无掺杂的体,这样体端就可以通过电气耦合到栅极。其中FD-SOI MOSFET包含传统结构(见图1.3a)和具有薄的氧化埋层以及衬底重掺杂地平面的两种结构(见图1.3b)。
图1.2 基本的准平面FinFET结构
a)三维视图(没有显示衬底) b)二维源-漏横截面视图 c)顶视图
基本的平面FD-SOI MOSFET如图1.3所示,它是由PD-SOI技术发展而来。除了需要将约10nm厚的超薄体(Ultra-Thin Body,UTB)与源极/漏极合并,FD-SOI MOSFET的工艺流程与传统的体硅MOSFET基本相同。超薄的全耗尽体可以使得栅极(前栅)与衬底(背栅)进行电气耦合。此外,薄的氧化埋层也促进了电气耦合,使得阈值电压Vth与衬底掺杂浓度、超薄体厚度(tSi)和氧化埋层厚度(tBOX)密切相关。相应产生的短沟道效应和器件缩放比例也由这些厚度所决定。
图1.3 基本的平面FD-SOI MOSFET的横截面图
a)传统的具有厚氧化埋层的器件 b)具有薄氧化埋层和衬底重掺杂地平面的纳米级器件(地平面可以作为背栅使用)
早期的FD-SOI MOSFET只使用一个栅极工作(虽然衬底可以被认为是第二个栅极),但FinFET通常使用两个甚至三个栅极进行工作。这两种新型器件都依赖于超薄的体来帮助控制短沟道效应,而体硅MOSFET则使用复杂的掺杂分布来控制短沟道效应。如图1.2所示,FinFET利用第三个垂直的空间来完善结构,因此相比于FD-SOI MOSFET,FinFET是一种更全面的革新。本质上,FinFET是一个垂直折叠的平面MOSFET,它的栅极层叠,呈鳍形包裹在超薄体上,并且器件的宽度由鳍形的高度来定义。除了在标准拓扑结构中生长垂直的鳍形栅,三维FinFET的工艺流程与传统MOSFET基本相同。这种结构最早于1991年提出,但直到2000年前后才得到快速发展。大多数FinFET都是双栅结构,两个有源栅极位于两侧。如果是三栅结构,则第三个栅极可以位于鳍形栅的顶部。与FD-SOI MOSFET相同,超薄体电气耦合到侧壁的栅极上,并且厚度tSi决定了短沟道效应和器件缩放率。
得益于这两种新型晶体管技术的快速发展,More Moore(深度摩尔)、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Beyond CMOS(新器件)成为了晶体管新的发展方向。国际半导体工艺发展路线图(见图1.4)预测了CMOS器件特征尺寸的发展趋势,最新的3nm工艺已在2022年开始大规模量产。到2025年,新的2nm工艺或将进入试产阶段。
图1.4 国际半导体工艺发展路线图(CMOS器件特征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