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研究:以苏州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及问题

一、研究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国用数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经济发展阶段,成绩斐然,举世瞩目,工农、城乡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被称为“中国奇迹”。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与领头羊,利用这30余年的“黄金机遇期”,率先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工农、城乡关系问题既是一个产业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衣食住行”问题。其内在依据是以工业化解决吃、穿问题后,再以城镇化解决住、行问题(王国刚,2010)。实现工农产业现代化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旨在解决民生中的“衣食”问题。城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旨在解决民生中的“住行”问题。“衣食”与“住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产业问题解决得好,可实现温饱小康,在此基础上解决城镇化问题,可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住行”问题解决得好,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交通运输便利,生产要素按市场需求合理流动与配置,又可以达到更高的“衣食”水平。

综上,本书的研究目标是从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视角,对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寻找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和谐发展,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为东部地区克服自身不足与发展瓶颈,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实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借鉴东部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完善工农、城乡关系制度建设,提升经济能级,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实践范例。

二、主要方法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标,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定性、定量以及相关理论、实证分析,阐明改革开放苏州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相关机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推理与模型分析

囿于数据可获得性,本书采用数理经济学研究方法,以苏州为例,对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进行了推理及演绎,界定长期、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方式,探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中发展阶段界定及特征。

(二)统计分析法

运用统计分析法,以苏州为例,分析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户籍堤坝效应与因果积累效应。

(三)历史与逻辑分析法

为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过程,本书以历史与逻辑分析法论述了这个长期过程中蕴含的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规律及机制。

三、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基础,形成机制研究,运行机制研究及问题、结论与对策(见图1.1)。

图1.1 本书研究内容

四、研究问题

研究目标决定研究问题。本书研究自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研究问题的视角

本书研究问题所选视角集中于非农问题。换句话说,产业转型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协调、平衡增长是一个较好的研究视角。由产业非农化联系起来的工人与农民就业、产业区域变化的经济发展问题这根“红线”,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分配等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深入研究创造条件。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农民与工人、企业家在产业非农化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关经济选择,以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如何进行迁徙选择。此视角便于把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对象

本书研究对象是工农、城乡关系相互作用下的模式。换句话说,本书研究苏州工农、城乡关系共同作用下的模式。其核心内容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形成机制及运行机制。

为什么选择研究工农、城乡关系共同作用的模式,而不是工农关系模式或城乡关系模式?因为工农、城乡关系总是天然地、历史地联系在一起。英国学者亚当·斯密(Smith,1776)指出:“如果人类制度从来没有干扰事物的自然进程,财富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每一个政治社会,必然是地区或乡村改良及耕作的结果,并与之保持相同的比例。”[6]其中的“地区或乡村改良及耕作”意指城乡工农产业,斯密将城乡区域与工农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同比例发展关系称为“自然进程”。谈及工人总让人联想到城市,研究农民多半要深入乡村,研究城乡关系总会自然涉及工农关系。

(三)研究问题的区域范围

在中国奇迹的产生过程中,包括苏州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首先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性,而差异性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同其差异性相适应的选择机制。要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应兼顾全面,把握重点,研究其选择机制。同时,为总结东部地区成功经验,本书将研究范围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并以苏州为具体的、典型意义上的研究区域,解剖“麻雀”,深入研究。

(四)研究问题的时间范围

本书研究目标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先进经验,因此,1978年之后的时间,是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共九大以后已开始出现市场经济萌芽(刘明兴,2015),此时的工农、城乡关系属于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工农、城乡关系。本书研究目标是研究经济发达地区自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机制、运行机制,显然,根据本书研究目标,1978年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背景下旧的传统工农、城乡关系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