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一、主要问题
本书以苏州为例,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进行分析与梳理,以归纳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重点及难点。
研究过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待遇、城市待遇及城乡待遇差距对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作为经济主体,城乡待遇差距是农民选择是否进城的主要影响因素。
(2)人口红利两阶段问题。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内涵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生了变化,其变化形式及演化机理形成了人口红利的两阶段。
(3)分析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变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户籍制度、农民工市民化等。着重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非农化过程。
(4)分析研究地方政府、企业家、农民、市民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经济决策及背后的深层经济学原因。
研究的重点包括:以苏州模式为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
研究的难点包括:农民、市民、地方政府主体行为函数分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划分标准;户籍堤坝效应与因果积累效应。
二、创新点
研究工农、城乡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视角下,专门研究如何缩小工农、城乡差距的成功模式者较少。能科学、客观地总结出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成功发展经验,为实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性发展,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宝贵经验借鉴的研究成果更少。为此,本书以苏州为例,从总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成功经验的角度,分时期、分阶段系统地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过程,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及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以苏州为例,系统总结了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自促增长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机制(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形成阶段(起飞、发展与成熟阶段)、综合效应(户籍堤坝效应与因果积累效应)、发展趋势(自促增长的半径与范围不断拓展、自促增长的内容不断丰富、自促增长的手段不断增多、自促增长效果愈加明显)及阶段特征。
(2)在户籍制度对工农、城乡关系的作用方面,本书的贡献在于:第一,着重研究了户籍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城乡就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将其界定为户籍堤坝及户籍堤坝效应。第二,研究并阐述了户籍堤坝效应的表现形式、路径、作用机理及其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堤坝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中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的两面性,调整户籍堤坝效应有助于实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本书研究了因果积累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将其作用区分为大、小两个因果积累循环,分析了因果积累效应的显性与隐性表现。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发展趋势。
[1] 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国际统计年鉴》及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整理。
[2] 王克强,贺俊刚,刘红梅.户籍堤坝效应与东部城市就业吸引力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6).
[3] 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790.
[4] 倪文杰,陈孟勤.现代汉语规范词·难词·新词(第四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941.
[5] 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518.
[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