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
认知歪曲是催生自动思维的源泉,核心信念则是对“我”“世界”和“未来”进行判定的、固化的信念集合。认知歪曲在一个人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被强化和巩固,逐渐变得根深蒂固。
核心信念则是“我”身份的映射,即便有时可能反映的并非真正的“我”。这些信念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相结合,就形成了人的“性格”。
如果说自动思维引发的沟通是人们不同意识的映射,那么核心信念则是深深扎根于人们心底的、内化的观念的集合。它是一种潜意识,深深影响着我们做决策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有时,我们也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有时,即便我们想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思考,却也无能为力;有时,我们会无端地憎恨或怀疑他人,甚至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认为别人在轻视或利用自己;有时,我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想法、说出某句话、做出某种行为……这一切都是难以言喻的,并且都与我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信念有关。
扭曲的核心信念会阻碍正常的沟通,破坏人际关系。
我们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个纠结的人,并认为他人也会觉得自己说的话别扭。即使我们本身没有恶意,但仍然会出现被误解的情况,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害怕与他人交往?
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循环结构,被扭曲的信念就在其中运行。它暗中诱导着人们:活得小心点;不要相信任何人;爱情一文不值;在被别人利用前,先去利用别人;不要轻易吐露自己的真心;你很懦弱、别人对你的看法很重要,所以不要在意自己的诉求;不要原谅他;一定要报仇;没有人喜欢我;我是个废物……
这些信念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就像对一个戴了红色镜片的人,你无论如何强调“这里色彩斑斓”,他都不会相信。但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固守核心信念生活,就只能用僵化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判定自己的未来。
当事情进展不顺时,也是内心孤立的循环结构在作祟。
当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世界时,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孤立的循环结构,而被扭曲的信念在其中运行,促使我们总是思考事情发展的最坏结果。举个例子来说:
○ 出现状况
“我去相亲了,但回来之后相亲对象却没有再联系我。”
○ 自动思维
“这种情况出现已经不是一两次了,我本来就是不好相处的人,谁会喜欢我呢?”
○ 身体感知与情感认知
身体感知——浑身无力,流下眼泪。
情感认知——忧郁,悲伤。
○ 安全行为
逃避——“我再也不去相亲了,不要再给我介绍了。”
○ 心理现实化
社会自我——“我孤身一人。”
社会关系——“大家都不喜欢我。”
○ 被扭曲的核心信念
“没有人喜欢我,没有人会联系我。”
事实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逃避见面本身。
核心信念会对人际关系和沟通产生关键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人们总是觉得改正性格缺陷很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性难移。
当生活中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自身反常的一面。一些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就被称为性格。也可以说,性格是信念的外在表现。
那么,信念是不好的东西吗?当然不是。
这些信念和处理方式是为了保护和帮助我们而存在。所以,与其摆脱,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它。
想想看,攻击他人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逃避也是。而偶尔向他人妥协,则是为了守护双方的关系。因此,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每种方式都值得被接纳,而不是被指责。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寻找比逃避、争吵、妥协更加健康的沟通方式。
核心信念会直接影响沟通,而沟通则直接决定人际关系。所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沟通技巧的同时,请试着去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用温暖的方式去融化它们,去发现自身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核心信念。在事情变得更糟糕之前,尝试摆脱内心中孤立的循环结构。所以,请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让我们互相关怀,携手找到对彼此都有利的方式。在练习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性格会慢慢发生变化,言行也会随之改变,从而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第一个要点是,从“知道”我们内心有哪些信念开始,寻找我们拥有的各种核心信念。
沟通具有强大的治愈能力。
它能转变我们内心的固有信念,让我们自觉地意识到心中的偏见,从而帮助我们摒弃偏见,用纯粹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本来的样子。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和人本身的多姿多彩。
我们儿时形成并固化的信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失,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信念,慢慢改正,使其逐渐转变。
“啊,原来我的核心信念是这样的。”“原来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在生活。”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你可能会因此悲伤地哭泣,也可能会心痛或感到愤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正不健康的、被扭曲的核心信念呢?不是为了解读和改变他人,而是为了接纳自己,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学到的道理不同,由此形成的信念也截然不同。
大部分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被扭曲的信念,它们不断地从内心释放信号。当我们听到这些信号时,就可能会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在倾听这些信号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重新接收积极的信号,并用适当的言语来表达。要想以平和的心态坚定地过滤掉内心消极的信号,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由积极信号所主导的沟通。
可见,沟通不仅是一种改善与他人关系的技巧,也是治愈我们内心的良药。
让我们来做些小练习,试着找到自己内心的核心信念,并发掘内心的积极信号吧!
1. 被抛弃
“最后我会沦落到孤苦伶仃的境地,身边的人都会离我而去,为了避免被抛弃,我应该先选择离开。否则,到时我会更难过。或者为了不沦落到独自一人的地步,我现在应该更努力地迁就别人。”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极易受伤,很难保持心情的平和。他们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还是有可能被抛弃或被拒绝。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拒绝并不等同于否定。被拒绝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体验。
事实上,人生本就是由无数次的相遇和离别组成的。虽然被人拒绝后的心情很不舒服,但我们可以自己消化悲伤,并选择潇洒放手。
最终,通过练习,我们会理解并接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不安,试着去打造积极的人际关系。
小时候被抛弃已经成为过去。我们的心里,既住着脆弱、易受伤的孩子,也住着能够好好保护自己的、坚强的大人。
2. 不信任
“我无法相信任何人。人们常常认为别人是愚蠢的,为了一己私欲而利用他人。如果不想被人利用,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打起精神来。”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情绪总是很不稳定。因为他们时刻想要判断事情的真假,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他们无法辨别事情的真假时,就会感到无比焦虑。
如果我们无法信任他人,便无法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被这种信念束缚的人需要首先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冷落和被利用,只是你和“当时那个人”的关系而已。如果你因为害怕被别人欺负而变得惶惶不安,你就需要重新学习沟通的技巧。
正如世界有黑暗,也有光明一样,有不值得信任的人,自然也有值得信任的人。
请相信他人微小的善意,看到他人善意的微笑,也请心怀感激地接纳。请对你珍视的人说一句“我相信你”,也请对信任你的人说一声“谢谢你相信我”。
如此一来,生活中的信任才会日积月累,形成坚固的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多多练习,区分不信任和信任,保持清醒的头脑。
3. 自怨自艾
“没有人爱我,我的心愿不会实现了。人们都不理解我想要什么,没有人需要我。”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希望别人可以自觉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却从不明说,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会与他人沟通。内心渴望被爱和理解,却不会用言行来表达,最终导致心愿落空,一无所获。
这种信念使我们难以体验到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但如此一来,这种信念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你深受情感剥夺的困扰,请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面对小事时,也要常说“没事的”,要好好爱自己。与其默默渴求别人为自己付出,不如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你要记住,即使他人满足不了你的诉求,我们也有能力实现自我满足。
4. 缺陷感
“我有问题,人们知道我真实的样子后,都会讨厌我的。我就是个垃圾。”
当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听到别人说“你真是个好人”时,会觉得不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往往相背离,所以容易引起认知上的偏差。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卑,喜欢与他人做比较,在说话时常用“比起……”,他们喜欢与比自己看起来更优秀的人比较,从而判定自己无能。这种信念非常可怕,它会让人无法接受自己。
请每天都夸一夸自己,无论是做好了多么小的事情。有时有人会质疑:这么点小事,人人都能做,有什么好夸的啊?但此时,你需要坚定地对自己说:“我本来就是很有价值的人!”
比起成为完美的人,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值得被爱。
5. 社会孤立感
“我好像游离在尘世之外,我和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合拍,像水和油一样,互不相溶。”
社会孤立感不同于尴尬,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在团体中常感到不合群,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路一样不适。
这种信念是对个人与周围群体间关系的感知,它会限制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使人感到被孤立,仿佛置身于孤岛一样。
即使怀有这种信念,我们仍能和他人构建一种看似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当你猛然发觉自己在某个团体、社区或组织中被孤立、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时,你会特别渴望归属感。
此时,与其去改变自己的信念,不如先深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为实现心中所愿付出努力,哪怕是很微小的努力。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合群,可以尝试在群体中扮演哪怕是很小的角色,或多向身边人寻求帮助,多多尝试,你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6. 依赖
“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你要是在我身边就好了,帮帮我吧。”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残忍的角斗场,却无武器傍身。当独自一人面对突发状况时,他们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从小被过度保护、从未自己独立做过什么的孩子和完全被“放养”长大的孩子都容易出现这种心理。
冒险和挑战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障碍,这种心理会束缚住他们的手脚,使之不敢独闯广阔天地。
你可以尝试着写下日常生活中必须独自完成的小事情。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靠一己之力完成。这并非要求你勉强做到能力范围之外的事,而是让你通过锻炼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确认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培养自信心。
7. 脆弱
“我总觉得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或灾难会袭来,所以必须时刻保持紧张和小心。”
如果你在高度焦虑的父母的陪伴下长大,你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保护自己,而不是培养日常兴趣上。
并非所有脆弱都会造成恐慌,但恐慌这种情绪却主要是由脆弱引起的。这些经历会限制人际关系的发展,你总是想要保护周围人的安全,所以会时不时地限制他们的自由,并且总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说:“别这样做!你要当心!”
如果怀有这样的信念,你需要不断地练习,告诉自己“我此时此刻是安全的”,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练习冥想。安静地闭上眼睛,做五六次缓慢的深呼吸,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此外,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你应该理解并帮助他们。请握住他们的手,笑着安慰一句:“今天很顺利,明天也会很好的。”
8. 挫败感
“反正最终都会失败,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那这一切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会将很小的失误都视为严重的失败,甚至有时还会故意不拼尽全力去做某事而使事情失败。他们会将对自身失误的消极评价,比如愚蠢,看作自己的个人标签。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即使能力已经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也会做一些低于自身能力的事,或者干脆做一些与自己擅长的毫不相干的事。
要知道,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放弃。即使只是做成了一件小事,也请以热烈的掌声来庆祝吧!生活本就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日常小事的集合。
9. 消极心态
“世界处处是麻烦,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和烦恼。”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认为,即使目前事情进展顺利,坏事稍后也会如期而至。
他们悲观地认为,好运是偶然,厄运才是必然。强烈的悲观和消极心态促使他们在事情开始之前就会考虑最坏的情况,这样他们才会安心。在别人眼里,他们看起来总是愁眉苦脸,遇事消极。如果父母是消极的人,孩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让共事的朋友们不会受到我们坏情绪的影响,为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快乐,我们需要学着去庆祝小事的成功,并相信成功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结果,而并非偶然。
即使只是面对一件小事,也要常说“我很高兴”“一切都很顺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另外,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要多多发现进展顺利的方面,保持心态上的平和。
10. 优越感
“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例外,我是不同寻常的。”
那些优越感爆棚的人,从不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他们自私的言行可能会使周围的人苦不堪言。
他们认为自己做事时无须经过努力或正当的程序,无须考虑手段和方法的合理性,他们无视他人,一味地展现自己的优越性,从而与生活脱轨,使自己变得孤独。由于他们开口说出的话本身就充满特权的味道,因此人们听了只想远离,并不想与其交谈。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应该考虑一下自身行为的最坏结果,权衡一下不惜承受恶果也要按照这种信念来采取行动是否值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世界上所有人都同样有价值,都有权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11. 屈服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没事,你不用管我。”
你是否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觉得吃亏会让你更加心安理得?
如果是这样,请你先停一下。你如果认为有欲望是错误的,或者害怕说出想要的东西后会被惩罚,背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你孩提时期有过屈从于父母或监护人的经历,或者每当你做出让步时,都会被人用“做得好”“善良”等字眼操纵。
如果有那么一刻,你不再觉得幸福,就不要再为了所谓的“善良”而屡屡让步了。因为这种善良不仅会使你变得不幸福,还会助长他人的权威和暴力。
12. 情感抑制
“表达感受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理性地去解决问题。”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因深陷情感旋涡而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觉得即使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并表达出来,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因此拒绝表达情感。
他们相信,如果不想坏事,就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不要随意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的人可能从小在一个限制言论自由的家庭中长大,小时候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过后,比起支持,听到的更多的是唠叨和批评,他们的内心极有可能有一团火正在熊熊燃烧。怀有这种信念的人不仅不擅长表达,在倾听对方的感受时也会觉得不安且尴尬。
当看到四季的变迁时,你有什么感受?下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飘雪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想到父母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请从你的词库中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努力也会让迟钝的情感变得敏感,认真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告诉你自己——“我还活着”。
13. 严苛的标准
“我还差得远呢!这还远远不够,我必须做得更加完美,做到最好。人只有在实现了目标后才会快乐。”
请仔细回想,是否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你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小时候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或是对失败的经历过于刻骨铭心的人,都容易产生这种信念。
这种信念阻碍了我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如果你一直要求自己必须做到十全十美,必须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坐拥金钱与社会地位,那么你极有可能被这种信念困扰。如果这种信念很强烈,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也会因此受到阻碍。
我们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一些。请试试说“已经做得够好了”“让我们中途休息一下吧”“今天什么也不干,就好好休息一下吧”,不要只追求实现目标后的成就感,而要专注当下,抓住眼前的幸福。
14. 惩罚感
“如果你做错了,就必须受到惩罚。你必须补偿他们。”
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往往缺乏谅解、宽容和慷慨。他们不仅将这种残酷用于自己,还会以同样的标准衡量他人和看待社会现象,根本不会考虑、理解和体谅他人。
从小在严厉的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秉持着这种强烈的信念。越是没有经历过宽恕、理解与和解的人,越是受过伤害且没有得到过补偿的人,往往越怀有强烈的惩罚感。他们常常会自责,并认为受惩罚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态度。我们需要互相理解和宽慰。
请试着理解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过错,请试着用宽恕的心倾听他人的道歉。要知道,当错误被谅解时,他人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他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