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反思:职场困境背后的真正原因
综合来看,职业人的困境常有如下表现:
►内心缺少踏实感:工作内容繁多、模糊、常变,并且无论公司还是上级,都很难给自己的未来指明道路,以致职业人内心慌乱、茫然。
►缺少真正的成长:经验上,缺乏可持续放大价值的沉淀;能力上,被动地碎片化成长;职业发展上,因为组织频繁进行架构调整或主管变动,职业人需不断从头证明自己。
►成就感缺乏:因频繁被动调整,职业人总在做准备性或开头性工作,长时间从事低价值重复性劳动,个人没有成就感,做起事来没有热情。
►适应性渐弱: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对于快速学习以应对变化以及高负荷工作,越来越吃不消。
►掌控感下降:常有一种“无论我做什么,也难影响局面”的习得性无助,感觉事情或个人发展都不受自己掌控,该做的工作还在做,但内心慢慢躺平。
►不再被需要:综合上述情况,时间一长,职业人很容易陷入可有可无的不被需要的境地。
困境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先来看组织环境因素。2010年,本人曾在学术期刊《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综述文章《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对此进行探讨[17]:“组织环境中的工作特征,分为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工作要求指工作中物质、心理、社会、组织方面的要求,需持续不断的身体或心理上的努力/技能,伴随身心消耗。具体包括情绪要求、人际要求、工作量、时间压力、工作职责、角色冲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物理环境等。工作资源指工作中物质、心理、社会或组织方面的资源,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减轻工作要求及身心消耗,并激励个人成长和学习。具体包括工作控制、社会支持、报酬、职业机会、任务重要性、反馈指导、组织公正等。”
网络上常提到的一些现象,都可以视为工作要求的不合理或工作资源的缺乏。比如:
►超长工作时间:大小周、996(温和而诱惑的做法是,19点班车、20点免费晚餐、21点打车报销等),以及随时随地(哪怕假期或半夜)要回复的企业微信、钉钉等。
►严厉打压划水:监控员工电脑,看其有效工作时长,传闻个别企业甚至监控员工上厕所的时间等。
►KPI或假OKR制度:制定时,员工缺乏真正的商讨权;执行时,因层级、部门墙等彼此隔绝;打分时,上级独断专权。
►末位淘汰制度:看似合理(“企业是商业组织,要考虑生存”),操作却漏洞百出。不少工作难以量化,定谁是“末位”的操作空间大,辅之PUA[2]的手段,导致员工自感是Loser。
►频繁变动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内容:一年一大调,半年一小调,平时随时调。
►人多事少:缺乏足够的业务增长点,团队、人员间抢事情、划地盘,甚至罔顾客户价值生造项目,大家抢功、甩锅、内卷、互怼。
事实上,这些现象背后,还有深刻的时代原因和宏观原因。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VUCA”的概念[3],用来描述冷战后越发不确定的世界。此后,VUCA也被商业领袖用来描述混乱多变的商业环境。而如今,贸易战、后新冠疫情,还有日新月异的科技及商业模式创新,令VUCA无处不在。
越来越多的组织领袖和管理专家在关心VUCA时代的商业战略和组织成长,却少有人关注到VUCA时代员工的命运。
环境不确定,导致企业战略和打法难稳定,这客观上造成员工工作任务模糊多变,没有人可以做到给员工一个长期明确的工作任务,有时甚至还要靠一线人员尝试摸索,反过来发现企业的新机会。战略多变,组织架构也多变,员工隔三岔五换部门或主管是常见的事。这同时还带来工作边界的模糊,由此诞生大量多线汇报、虚实线汇报以及项目制工作。员工一个人汇报N个主管,同时与多个团队打交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极不稳定,经常处在需要重新熟悉新队伍、新队员、新协同方的状况中。
为应对VUCA,企业欲打造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完即散”为宗旨的敏捷型组织。这顺应了客观商业环境,是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需要,本无可厚非。但此情况下,员工面临的挑战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工作任务模糊多变,人员关系极不稳定,未来发展难以预料。
与敏捷型组织配套,不少企业将“拥抱变化”作为核心价值观,并倡导员工要皮实、乐观。而越来越多的员工却将之解读为PUA和洗脑,抨击企业不够视人为人,质疑其为何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丰厚的物质待遇和有前景的发展路径。
作为劳动人群的一分子,我同样有此困惑。然而将心比心,企业也希望大环境始终有利于自身,各种政策、资源持续利好,最好其他企业还能靠边站,自己不用费力就能建立并保持优势地位,但这些显然是幻想。
宏观环境与企业组织因素当然不可忽视,但多年陪伴企业和工作者个体的经历让我看到,这些只是导致你我职场困境的外因,作为一个大活人,我们还得经常自问:“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更根本的因素在于,面对越来越剧烈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究竟是“没有主心骨地疲于应对”,还是“‘万物皆备于我’地主动创造”。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导致极为不同的结果(见图0-1)。前者会加剧甚至从根本上导致上述职场困境,后者则可能带来:
►内心的踏实感:了解自己的优势、热情何在,清楚“我要去哪儿”。
►真正的成长:实现主动式成长、系统性的经验沉淀。
►内在的成就感:以内在目标为指向,甚至拥有“做此事即为享受”的绝佳状态。
►不再靠拼身体蛮干:持续的有效积累带来边际效益的增加和边际成本的降低。
►对未来感到乐观,充满掌控感:一种操之在我的状态,认为自己的命运自己说了算。
►变得不可或缺:能持续创造价值,且有随时可以离开的底气。
图0-1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两种态度和行为带来的结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