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职业身心健康:发生在每一个日常的“慢性病”
除了因年龄带来的职场困境,职业人还常经受身心方面的困扰。
2019年初,网络上开始流行996.ICU的说法,一时间讨论者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声讨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过劳型工作方式。
996代表工作时间(每天早9点至晚9点,每周工作6天),ICU代表可能的后果。实话说,996是带有夸大化、误解化的说法,我跟爱人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除每年的个别时间外,同事们均有双休。罔顾这一客观事实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情绪,乃至生存状态,那是一种“拿命换钱”的状态,是一种失去对人生的掌控的状态,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以致有人真的可能进ICU。
与996相伴而生的,是“内卷”,作为流行词,它大约兴起于2020年。大家发现一天从早忙到晚,但干的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工作,既未创造明显价值,又没带来个人成长和发展。失落乃至苟且的情绪蔓延开来,进而催生出躺平、佛系等一系列现象。
某知名招聘网站曾发布《2019年职场人健康力报告》,报告显示93.4%的白领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来源于职场,同时78.9%的白领认为自己存在焦虑现象,74.9%的白领感到迷茫[10]。
某知名心理健康平台发布的《2020年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58.4%的受访者受到颈椎、腰椎不适的困扰,超过1/3的受访者因工作受到失眠、头疼、脱发、肥胖的困扰。特别地,报告还指出,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11]。
类似的现象不限于国内。2021年,国外某机构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92.3%的员工表示正经历工作场所、新冠疫情期间的工作体验、个人生活相关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调查将此定义为“由长期压力所造成的身心疲惫,可导致负面后果,包括与工作的精神距离加大和职业无能感”)[12]。
在职业倦怠这一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罗伊登伯格(Herbert J. Freudenberger)是学界公认的倦怠研究之父。1974年,他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题为“Staff Burnout”的文章[13],采用“倦怠”一词描述工作中个人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
该领域著名研究者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1981)等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14]。此后学者们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局限于“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它可以拓展到几乎所有职业领域[15]。
职业倦怠的后果非常严重,学者李永鑫曾梳理,倦怠可能导致头痛、关节疾病、高血压、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劳等生理问题,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此外,倦怠还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