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最初的货币形式
货币历史悠久,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货币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无法买到需要的商品,那么就需要自己种植、制造、捕捞或加工所需要的每一样物品,或者找到恰好需要你拥有物品的人,这样就可以跟他做物物交换了。你必须在刚好需要某种物品时去种植、制造、捕捞或加工,因为很多物品都有保质期,无法永久储存。
即使在最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时代,或者早期农耕经济时期,单人或者单个家庭也无法生产出生存所需的所有物品。一个人可能身手敏捷,擅长狩猎,另一个人则可能善于寻找野生水果的来源。据目前所知,早期人类社会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来交换食物以求生存。一些学者表示,人类随着进化逐渐脱离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演变为定居型农耕生活方式,非正式的物品交换也逐渐蜕变成以物易物的形式,人们开始交换农作物及牲畜,等价交换初现端倪。
我们了解到,以物易物的方式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9000年,这种经济模式既不灵活,也不方便。比如,一头牛很难被分割,尤其是在它活着的时候不太容易进行分割。又如如果没有复杂的表格来记录多少花菜能交换多少鸡爪或大麦,那么根本没办法搞清楚谁还应“支付”谁什么物品。
货币的用途不断地演化。随着演化,货币很有可能不再是仅能衡量所交换物品的效用(进而衡量其价值)的单位,而是逐渐发展为劳动价值的储存媒介,以作日后使用。因此,货币是一种能让价值随时间延续的手段。如果有人借了你某种物品,那么欠条就是面向未来的一种价值储存形式,能帮助你抵抗将来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或“飞来横祸”。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种植粮食或收集食物,未来用其中的一部分换取所需物品。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货币,我们现在可能还以小集体的形式生存,需要自己种植或生产所需生活用品。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金属一直是热门的货币材质,因为它经久耐用。早在公元前5000年,有些地区的人们就使用小型金属物件来交换农产品。不过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金属才在中国成为正式的交换媒介,这种被称为“工具货币”或“铲币”的货币意义非凡,因为它在交换物品和象征性货币之间架起了桥梁。小铁锹等农具一开始仅作为交换物品本身,然后作为象征性货币进行流转,最终失去其原始功能。我们从工具铸造史中也能观察到这一点,一些物品材质坚硬,适用于农业生产,而后出现的体积小、材质轻的物品则专用于货币。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使用货币来代表真实资产的文明国度。很早之前,苏美尔人(其居住地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南部地区)就有一套基于黏土代币的记账系统。这些黏土代币通常象形地表示所指代的物品,比如,一枚椭圆形的黏土代币代表一罐油。有趣的是,苏美尔人还制作了统一化代币来表示单日工作量。